【拆局】
本港8月整體出口創下2年半來最大單月跌幅,主要受中國經濟顯著放慢,及全球需求疲弱所拖累。然而,除了上述宏觀因素外,本港貿易面對挑戰,背後還可能有更多結構性的原因。今年6月,中國正式與韓國及澳洲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雙方逾80%以上貿易商品可「零關稅」直接進出口。如中國日後與更多國家簽訂FTA,本港作為免稅轉口港的優勢勢必消退,與上海、深圳等地港口的競爭亦只會日益激烈。
對韓出口應聲挫18%
以中、韓FTA為例,雙方在未來20年,90%的貿易商品將可獲「零關稅」,佔其貿易總額約85%。去年,本港有約70%從韓國進口的貨品,最終是轉口往內地;而韓國同時亦是本港第7大出口市場。今年1至5月,本港對韓國出口貨值按年下跌6.6%;但FTA在6月實施後,本港對韓國的出口貨值立即急跌,6、7及8月分別按年大減23.8%、24.8%及18.2%。
另外,以往不少企業選擇在廣東省設廠,惟近年該省政策上想轉型做高增值產業,區內人工成本亦不斷上漲,故不少大廠均逐步把生產基地向西或北遷移,他們出貨自然傾向轉用較為「就腳」的長三角地區港口。而近期內地交通運輸部積極推行港口收費改革,要求港口減處理費,亦令本港港口面對更大競爭。自2013年開始,香港已跌出全球港口頭三甲,輸給深圳成為「梗頸四」;今年更有可能會跑輸寧波舟山港,排名或進一步跌至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