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峯會仍是經濟主導(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中美峯會仍是經濟主導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中美元首峯會議題甚多,由地緣政治到網絡安全到貿易不平衡到氣候變化,未必每一件事都會有實際結果,甚至可以說以上一連串的議題絕大多數在可見將來都不會有明顯的轉變。畢竟有許多問題都有其深層原因,不是任何人可以憑一紙協議就能夠扭曲發展的軌道。
貿易往來並非零和的關係。當年由於美國的競爭,漸漸令英國去工業化,甚至衍生連串社會問題,一直纏繞這個國家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但在銅板的另一邊,歐洲的消費者可以享用美國的廉價商品。由1880年代至1960年,美國差不多有八十年的貿易順差,但背後原因是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建基於科技和市場的自由,而歐洲則越走越封閉,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資金和人才都移民到北美,令歐洲的情況雪上加霜。
這段歷史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今天的中美經濟關係。過去二十多年,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甚至美國不少跨國企業都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美國的朝野早就有不少政客訴說工作外流,更將矛頭直指中國。然而,美國的政客和媒體經過多年的演進,明白赤裸裸的保護主義是一件很羞家的事,所以也會久不久將中國人權掛在口邊。
不過,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跟美國仍然有一段距離。過去幾年,發生了多宗中國商業間諜在美國盜取商業機密的案件,也反映了現實的情況。順帶一提,在二百年前,也曾經發生過美國人在英國盜取機械圖則的事。
美中貿易不平衡,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基本的經濟環境因素,尤其是成本不同促成。但是自從能源價格在過去十年急升,加上各種法規轉變,中國的成本優勢漸漸消散。由此可以理解為何中國的決策者在這種情況下,更加執意要以十七、八世紀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為政策綱領,以促進出口、限制進口和資金流出作為方針。
在可見將來,中國不會開放資本控制,但結構性的扭曲繼續下去,最受傷害的仍然是中國本身。而美國企業,尤其是金融業,不會抗拒更多的資金來源,這也是為何這次峯會之前美國的九十多家上市公司的總裁聯署促請中美元首推動投資協議。當然,結果另作別論。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