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運1周年】
【本報訊】去年今日,學生重奪公民廣場,揭開佔領序幕,觸發持續79日的雨傘運動。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承認整場運動「冇牌可出」,決策由上而下終導致拆大台。沉澱一年,繼續上路,周永康的目標是推動地區民主革新,壯大公民社會,承諾「We'll be back(我們會回來)」;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認為運動無功而回,港人需認清真相,「人大再落一個決定,香港都唔會有普選」,惟有跳出政改框架,建構第三勢力才有出路。
記者:王家文
雨傘運動期間學聯登上10大政團榜首,聲勢空前,但未知是否絕後。隨龍和道升級失敗、佔領清場,再觸發退聯風波,學聯光環失色,步下大台,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說,整場運動無法扭轉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脫離群眾,互相攻訐,是集體責任,「確實係一個共業」。
「從來冇最佳退場時機」
因為迷失方向,周永康近月開始上佛學課,「雨傘運動後大家都極度抑鬱,經常自我質疑、否定」。學聯今年2月退修,延至5、6月才開集思會。他坦言檢討舉步維艱,但不能蓋棺定論,成敗也只是一念間,「你可以好灰、好沮喪,覺得冇希望。對我嚟講,如果咁睇係浪費咗個運動」。
他認為群眾高度參與壯大了政治能量,有助推動日後的民主運動。但現實是學聯跟政改三人組對話沒成果,上京告吹,升級行動流血收場。他說佔領初期倡議罷課、罷學和罷市都不成氣候,「大家嘗試捽牌,其實冇牌可捽」。
他指傘運由團體動員群眾,決策從上而下,終導致拆大台,「組織者責無旁貸」。佔領持續79日,他說:「從來冇出現過最佳退場時機」,因退場必致分裂,「現實係佔領成效有限」。他說辭職公投是當時可延續運動的出路,但受爭議,終以法庭禁制令清場終結,「係冇辦法中嘅辦法」。
佔領後出現退聯潮,周永康承認運動暴露學聯跟學生有鴻溝,但抗爭需凝聚力量,應改革而非摒棄,「如果學運唔改革,遲早都會瓦解」。創傷過後重新檢視民主路向,他認為以往只集中政制改革,遇上挫折等同末路,「民主運動有好多分支,可以繼續向前行」;未來他會推動地區民主革新,壯大公民社會,「喺政制上發動更大嘅公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