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R1之後的機遇(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ATR1之後的機遇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ATR1是香港第一輛可供輪椅傷健人士乘搭的雙層巴士Dennis Trident的九巴車隊編號,21日晚上在一片喝采聲中駛離尖沙嘴碼頭,從服務車隊中退役。九巴表示會將之保留下來,這不只是對交通愛好者的喜訊,也對香港交通歷史文化保育有極大意義。
港人的歷史文化保育觀念仍僅限於靜態事物,例如建築,或如書畫、手稿、陶瓷等細小擺設,關於交通工具方面除了與奢華扯上關係的老爺車之外,並沒有太多印象和認識。其實從人文文化角度,交通工具記錄着社會及經濟發展進程中聚居人口流動的變化,例如曾在海洋公園展出的AEC Regent V,記錄着1960年代香港人口膨脹、工商業迅速發展過程中,港人的生活及工作習慣變化產生的公共交通需求。或九巴早年保留下來的第一部雙層冷氣巴士,記錄着本港社會走向富庶開始追求生活舒適質素。而ATR1就記載傷健人士生活權益得到重視的新價值觀出現。可見交通工具歷史是城市發展歷史其中一個環節,應該受到重視。
但巴士,以至小巴、貨車等交通工具太融入於日常生活,加上香港並未有動態事物的保育觀念,就導致交通歷史文化保育一片空白。就以前述的三部巴士為例,除了巴士公司舉辦活動時展覽出來讓公眾拍照,就再沒其他事情了。其餘的日子,擱在巴士公司車廠內,佔用停車空間造成資源運用問題,以港人總愛衡量金錢利益的思維,更可能招來批評。會有取得平衡的可能嗎?
每年9月,英國都會舉行一次Showbus巴士展覽會,展出數百輛由私人或巴士公司保留的不同年代的巴士、旅遊車等交通工具,還有巴士公司、製造商參與其中,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前往參觀,筆者有多位朋友今年也赴英旅遊參觀。門票每人10英鎊,尚有場內餐飲及紀念品銷售;再加上訪英遊客的酒店住宿等日常消費,形成一連串的旅遊業相關收益。港人眼中的「廢鐵」竟然帶來經濟效益,該使人瞪眼吧。

可成特色旅遊項目

英國以交通文化的旅遊項目,除倫敦、蘇格蘭等地的交通博物館等靜態保育設施外,還有倫敦運輸局仍在營辦一條古董巴士遊路線,私人公司出租古董巴士、汽車,甚至火車的遊覽服務,讓遊客感受體驗其中,取得收入以能應付停泊場地租金及保養維修支出,形成一種猶如產業鏈的經營情況,使保育能持續進行。這都該是港人和香港政府一直沒有想到的事情。
但可笑的是,香港早就具備這些經營條件,只是保育觀念落伍,保育政策仍停留在靜態方面而浪費了這些機會。例如對比日本埼玉縣的鐵道博物館和台灣彰化扇形車庫,大埔的鐵路博物館簡直自取其辱,且在暴殄天物。至於巴士,莫說巴士公司保留下來的車輛也只會「得個擺字」,在新界荒野還有近百部由私人斥資保留不同年代的巴士和其他具歷史意義的車輛,也只能繼續受風雨和陽光的侵蝕。
既然英國、日本、台灣都從交通歷史文化帶來經濟效益,而香港也可說是萬事俱備,政府就該掀起東風,籌組法定機構統籌車主及例如巴士公司及維修商號等機構,修訂法例及政策,甚至籌建博物館等設施,使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古物,發揮其潛在商機並造成經濟效益,順勢為叫苦連天的旅遊業注入新元素作出推動,並能使旅遊業及相關行業得到長遠發展。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