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勘察不清 飄移7米 港珠澳人工島 完工無期

涉勘察不清 飄移7米 
港珠澳人工島 完工無期

【本報訊】造價70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填海工程爆出醜聞,路政署承認人工島填海地錄得不同程度移動,最多達6至7米,口岸工程無法在2016年底完工。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分析,今次填海靠鋼樁穿越海床淤泥,本應穩定在較穩固的沖積層,但鋼樁被淤泥推動令填海地移動,或涉勘察不清和估算失誤,令樁柱的鋼筒插入泥土未夠深所致。
記者:潘柏林

日前有網站轉載資深傳媒人Howard Winn在網誌報道,引述熟悉人工島工程的工程師,指填海土地移動了20米,島上不同部份亦移動最多7米,有份參與工程專家被禁止公開討論工程。路政署回覆本報查詢,否認有移動20米,但承認從去年施工起,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地上錄得不同程度的移動,最多達至約6至7米。

或加插鋼筒補救

填海工程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總承建商,原本將把85個直徑約31米的鋼圓筒壓下海床,穿越淤泥層,固定在沖積層,以惰性建築廢料或砂料填在鋼筒內,最後在鋼桶上注漿及興建建築物。
路政署強調今次填海以非疏浚方式,出現移動是普遍,署方採取措施確保工程安全進行及完成穩定的填海土地,避免各上蓋及相關工程受影響。
黃澤恩指移動1米仍可辯稱是擺動,移動6至7米並不常見,估計填海地底部作為樁柱的鋼筒出問題,插入泥土未夠深,被周邊淤泥推動。他指出現移動填海地上蓋要停止建樓,署方要找出移動原因再補救,可能要加插鋼筒鞏固土地,「要多啲時間多啲錢」。他指無法評估工程造成多少延誤,要取決於出事鋼筒多寡。
路政署稱淤泥層厚度約10米至30米,無交代鋼筒是否不夠深入被淤泥推動,完工日期仍需評估。人工島上蓋已批出7份工程合約,全部持續進行中。填海土地會分階段完成並交付上蓋工程承建商,旅檢大樓的樁柱亦已大部份完成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