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音樂入魂】
中樂總予人「往內看」的感覺——着重修養心性、與大自然互相呼應,古代文人雅士會即興創作,聚集一起切磋琴棋書畫,你彈我唱,吟詩作對,推進彼此藝術涵養。近期有不少音樂人嘗試踩過界,與不同領域的音樂產生另類化學作用,例如將中樂與saxophone、DJ、街舞互相battle,也有a cappella聯乘二胡,以自身的樂句對話,這樣的即席演奏,倒也自由奔放。
saxophone×古箏×DJ

近年流行市集,要搞得有聲有色,不少搞手都會加入音樂元素,如9月尾在淺水灣舉辦的「中秋市集音樂節」,就把hip-hop主題音樂與市集來個crossover,更會把古箏、DJ和saxophone這三件風馬牛不相及的樂器結合,為的是希望把不同類型音樂互換,搞手及表演者之一的Rapper Heyo說:「外國地方大,不同樂手需要穿州過省尋找拍檔,香港地方小,民間早集合了一班高手等待過招,所以能夠在一個地方集合不同範疇的人,無論是音樂人和手作人,大家一起jam,會是一個很好玩的實驗。」
新手上路 高手過招
「粵協合」是中秋市集音樂節活動之一,除結合hip-hop四大元素rap、街舞battle、graffiti和DJ外,還會加入港鐵容不下的古箏和saxophone,嘗試jam出新花款。市集一連三日,有不同形式的手工藝術、電影放映,還有樂隊表演,表演者有陳奐仁、Supper Moment、香港唯一雷鬼樂團 Sensi Lion、作曲及配樂人李拾壹等等,讓不同界別的藝術人士短兵相接,置身同一個文化大熔爐,「作為音樂人,目標除了是一向喜歡自己音樂的人外,更加要令平時不聽自己音樂的人都會聽,大家互相吸取養份。」Heyo一直覺得香港 hip-hop長年被邊緣化,同樣他也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涉獵中樂,所以他今次想將兩種好像互不相干的元素放在一起,「說唱有好多情緒、要討論的議題,廣東話九聲律動最能貫徹說唱不平則鳴的特點,所以更加需要有不同類型的樂器演奏來豐富層次和意境。」活動取名「粵協合」,果真夠應景。
今次Heyo大膽邀請了平時只會在樂團演出的古箏音樂人Cherrie,與從未跟任何音樂人jam過音樂的DJ Kit一齊jam;在自己說唱的部份,則會邀請街頭saxophone音樂人Dickson一起演出。今天,三位音樂人首次與其他樂器試jam,每個人都為對方的音樂旅程獻出第一次,當中,達演奏級的Cherrie年紀最小,但相信是當中最早學樂器的人,首次與這麼多中樂以外的樂器合奏反而有點難倒她,Cherrie:「樂團甚少有即興練習,平時多與其他樂器合奏,solo時間也不會太長。古箏本身的key有局限,所以好難freestyle去jam,跟着DJ的節奏比較容易捉。」而一向在街頭與朋友busking、學吹saxophone八年的Dickson相對較手到拿來,「本身saxophone甚麼key都轉換到,留心聽對方演奏甚麼,平時聽多點不同類型音樂,就可以跟着節奏隨心演繹。」
free jam只容兩件樂器同步
free jam的時候,由於三件樂器的音量不能完全平均,所以只能兩件樂器同步,如DJ一路保持節奏,古箏和saxophone就會先後即興演奏八個小節,每次不同樂器的演奏,都會帶來不同的感覺,古箏清脆的琴弦與節奏十足的電子音樂合奏時,雖略失去中式音律神韻,但因本身聲音特性澄明,變相能跟DJ一高一低的音頻互相呼應;saxophone音色相對中音一點,可以與DJ的重拍不謀而合,演繹出來的風格較groovy。經常一個人打碟的DJ Kit說從來未試過跟其他樂器合作,有感而發:「香港DJ文化根本不成熟,甚至不被認識,好多人以為DJ只是在party裏播歌,但其實剛剛相反,party應該由DJ主導,在香港好多時遇到的情況是,有人會走過來叫我播這首那首首歌,相反在外國,DJ播甚麼歌都會被尊重,所以我希望別人多多欣賞音樂的多元性。」





中秋市集音樂節
•9月26至28日
•1:00pm至10:00pm
•淺水灣海灘道28號灘畔商場
•免費入場
二胡× a cappella
一直覺得對某種樂器情有獨鍾,其實也是一種緣份。陳璧沁跟二胡的音樂緣也是莫名其妙地在六歲結下,當連音樂、樂器名字也依然一頭霧水的時候,她一聽便覺得很悅耳,並立刻愛上。不知是否人如其名,總覺得璧沁是個追求恬靜無垠的人,所以與音色沁人心脾的二胡特別有靈感,她說:「二胡的音樂讓我聯想到一幅幅畫,好寧靜,一點也不覺得憂怨,好舒服,好入心,有種很纏綿的感覺,很貼近人心。」
多年來,她聽得最多的疑問是:「你女仔人家,為何要拉二胡?二胡不是阿伯才會玩的嗎?」她說:「始終是教育問題,香港比較崇洋,娛樂太多,粵語小曲在三十年代非常流行,但現在連五十歲的人都未必會再聽。」音樂、體育和藝術一直在學校都不被重視,就算學校本身重視,都以獎項和考級制為先,難以透過課堂建立鑑賞音樂的能力、品味和視野,「學校的音樂堂的統籌頗差,未能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型音樂,別說中樂,其他類型的音樂都不會着墨介紹,變相學生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既然音樂堂一定要上,為甚麼不好好統籌整套學科的知識呢?」
中樂從來都是大音樂
在陳璧沁眼中,中樂從來都是大眾音樂甚至是流行音樂,「在農曆新年時,你經常聽到的肯定是《喜洋洋》、《娛樂昇平》,這是風行四海的名曲;到中秋節就四處都播放《彩雲追月》,在月餅廣告裏你也聽過不少;到端午節就會播《賽龍奪錦》;呂文成的《平湖秋月》是廣東小曲,加上歌詞成為粵曲,流行到現在,由廣東流行到全國各地。以上全是中樂及廣東音樂,有華人的地方都有這些音樂,華人聽這些音樂分分鐘比聽《歡樂頌》還要多。」
雖然中樂在生活上無處不再,但要追本溯源保留文化價值,非靠年輕一輩繼續推動不可,今次她演奏的主題是「南國之境」,主要以嶺南音樂為主,當中包括廣東音樂、地水南音和粵曲,「其中前兩者相對已少人接觸,反而現在上海還流行廣東音樂,外省人一聽就知道是廣東音樂,它的音樂風格好民間,曲調輕巧,最大特色是加花(在原本旋律上即興加入其他音以豐富樂句),在骨幹旋律基礎上,樂手可任意加花,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拉出不同風格和版本。」 如何重現這些都具本土特色的音樂語言,作為樂手應發掘樂器的可塑性,所以今次特別找來作曲家伍卓賢,嘗試利用西洋作曲法編曲,邀請a cappella樂團「一鋪清唱」一齊jam;二胡以本身人聲化的音色特性,配合以人聲做樂器的a cappella,相信是一場有趣的對談。



國境之南──陳璧沁胡琴演奏會
•10月16日
•香港大會堂劇院
•查詢: http://www.lcsd.gov.hk/cp
場地提供:
InBetween(上環太平山街6B號)
Wontonmeen(深水埗荔枝角道135號)
記者:胡靜雯
攝影:伍慶泉、潘志恆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