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搜查】雪廠街冰庫 北美鮮冰坐船來港

【街道搜查】雪廠街冰庫 北美鮮冰坐船來港

【文化籽街道搜查】

雖然快到中秋,天氣仍然熱辣辣,要透心涼當然要從雪櫃拿出雪糕雪條品嚐解暑;北方人則會說從冰箱拿出冰淇淋冰棒。不會下雪的香港,難道因而令大家冰雪不分?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黃凱欣今天坐電車來到一條街名冷冰冰的街。香港開埠初期已有雪廠街(Ice House Street),以前這裏有一座儲存冰塊的倉庫(ice house),在1845年已經建立,其實街道名為冰庫街可能比較合適。

當年香港還未有電力供應,到底何來冰塊?原來當時的冰並非made in Hong Kong,是坐船遠道從北美洲來港的天然冰。有說當年很多華人坐船到北美當廉價勞工,回程空船,船身不穩左搖右擺,與其放石頭,有人想到運載天然冰回航並出售,一舉兩得。十九世紀中期,皇后大道以北都是海,方便運載冰塊的貨船可在此卸下冰塊,直入海濱冰庫。

進口冰塊的丟杜公司向政府申請了土地建冰庫,政府也免費批出,限期75年,附帶條件是廉價供應冰塊給公立醫院。1866年,商人凱爾發展製冰技術,於灣仔春園街設廠爭生意,1880年以後,本港製的冰塊售價越來越低,北美冰無利可圖便停止輸入。根據研究香港史的學者葉靈鳳所寫,後來丟杜公司把雪廠街的冰庫售予凱爾,而凱爾的冰廠,後來由渣甸洋行經營,直到1918年歸香港牛奶公司冰廠所有。

中區一帶填海後,原本位處地勢較高,斜斜的雪廠街一直向北伸延,經過干諾道和德輔道的一段則較平坦。

記者:葉青霞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