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載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話解說紛紜,一說是自己帶着十條乾肉來求學的,聖人有教無類;有人則懷疑孔子那來如此貪金,而將話另作他解。
筆者比較傾向解為「能養活自己的,我來者不拒」。孔子有不少弟子來自貴族,「斷估」自己不用靠三千弟子的三萬條乾肉來過活。但聖人可以享免學費,「孔子學院」卻無法提供全額獎學金包吃包住包機票。
1854年,「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國,在清廷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支持下,引進西洋科技,希望以科學文化壠發國人。
1870年,清政府同意批准該留學計劃,並於1871至1875年分四批共120名幼童越洋留學,他們的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15年後學成回國並安排工作。
這一代「海歸」獎學金得主學有所成,歸來後無論才幹、見識、人品,都堪稱一時俊傑。開山劈石以啟中國鐵路工程的詹天佑,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民國總理唐紹儀,交通總長梁敦彥,還有多名加入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殉國,種種風流人物,皆來自此輩。
時至今日,各種類的大小獎學金如雨後春筍。賽馬會獎學金、尤德獎學金等動輒三幾十萬港幣的全額本地及海外升學資助,至Magnum Foundation資助一名菲傭去紐約大學上六星期的攝影課,到融樂會的「人人有書讀」少數族裔獎學金,林林總總、各適其適。
獎學金不只是財政資助
其實一個成功的獎學金計劃不只是財政資助,1902年成立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享譽全球,各地人才趨之若鶩。計劃除了資助學者在牛津大學進修,更促進推動得獎者不一般學習和服務社區的體驗。
「羅德學者」領袖網絡的成立更加鞏固了不同屆(cohort)學者間的交流、互助和提掖──Google現任首席財務官Patrick Pichette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都在此網絡之中。
體驗和網絡比財政資助更是培育人才的關鍵。
當年孔子三千弟子,沒有成立舊生會鞏固網絡、放大影響,真是可惜了。這許多青年才俊若擰在一起,互相幫助,影響時局,戰國也許不用2百多年的過渡就有和平。
有一天,香港也會辦出具百年器局的獎學金計劃嗎?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