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指數未有太大成交配合下,劈價只是短暫的現象,若然仍有買樓需求的市民,會像一頭迷頭的羔羊不知如何是好,這就要取決於之前是否做足買樓準備工夫了。記得老樓處男著作中,曾有一章節解構了「上車十式 」,今日同讀者再次分享,讓大家可及早準備。
(一)選擇地區︰首先要了解本身需要,如鄰近上班地點、父母居住區域、校網等,分清首選區並分優先次序。(二)入市預算︰上車客手上有入市資金,要計算負擔樓價能力。 (三)觀察地區︰必須親自落區了解實際環境,鎖定合適的物業。(四)睇樓︰不可以同一日內睇太多單位,以免混亂。(五)分析數據︰了解過去3個月物業成交價和放盤價,有初步預算。(六)議價︰看中單位及參考成交數據後,貨比三家。 (七)銀行估價︰避免超出預算,估價須足以支付首期3成金額。 (八)量力而為︰計算負擔能力,每月支出不多於總收入四成(以七成按揭計)。(九)比較律師費及其他成本支出︰由於每間律師行除了基本買賣合約費用外,還有按揭律師費,必須向律師查詢固定開支成本。(十)驗樓︰親身前往單位驗樓,若有疑問,必須透過律師澄清,因正式簽約後,追究責任較為困難。
在淡市時再附加一式,籠絡代理:若然有低於市場價格的單位,他們必然有第一手資訊,過去經驗筍盤一閃即逝,靠代理搵筍盤較實際。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