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果籽】原創繪本 最緊要在地

【小企鵝×果籽】原創繪本 最緊要在地

怎樣才是好的繪本,其實不應只由書評人去決定,應該更多聽聽繪本創作人的現身說法。
《繪本原創力》一書介紹台灣本土的繪本創作者故事,除了創作經歷外,更多是談論創作心得,由他們的角度去解答甚麼是好繪本。書中擷取了老中青三代創作者共十一人,年紀最大是八十三歲的鄭明進,最年輕的是本欄目介紹過四十二歲的劉旭恭。台灣是華文出版繪本最蓬勃的地區,由五十年代開始已有出版,1989年徐素霞憑《水牛與稻草人》,已代表台灣第一次入選意大利波隆納國際童書原畫展。
對於台灣繪本創作者的故事,有幾點觀察,可以同大家分享:

一)本土性:

在眾多作品中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立足於台灣。主要原因是早期的創作人認為繪本是為了孩子的基礎教育,所以除了文學性創作外,也有以科普、地理為主題,用有趣的說故事方式介紹台灣動物、昆蟲、山川、原住民及舊日生活等。

二)故事與哲理並重:

創作人曹俊彥認為繪本並不只是要精彩的圖畫,創作人必須懂得說故事、改造故事。故事有時比插畫更重要,因為說故事技巧及角度是一切創意的根本,另一位創作人劉伯樂認為「好的圖畫書就是讓人看了有感覺的作品」,感覺可以是來自對生活細節的觀察,用插畫表達出來,也可以是來自故事本身,隱藏令人回味再三的「哲理」。

三)持續創作、突破自我:

書內介紹的繪本家都是努力不懈地創作,不斷修正及改進,而作品風格也持續轉變,例如《北京遊》、《香港遊》的作者孫心瑜,便思考將photoshop繪畫與水彩筆兩種創作方式合併。
《繪本原創力》帶出了另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就是童書本土在地性格的重要性,香港大部份童書是翻譯或直接由外國進口,本土創作不成氣候,也欠缺本土特色及在地的人文關懷,對孩子來說,全球化已是他們生活一部份,假如未能立足於本土,瞭解自己的歷史、文化、生活,將又怎樣可以找到定位,面向全球呢?
希望香港會有更多本土題材的繪本面世,建立香港人的身份及認同,要由孩童時代開始。

陳玉金《繪本原創力》

在書裏頭,介紹了「十兄弟」的「大腳八」插畫。

面書: http://www.facebook.com/Books4you

撰文:鄺穎萱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