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biang biang - 莫樹錦

醫然一笑︰biang biang - 莫樹錦

老友的爸爸愛子心切,出生時便已為他起個好名字,姓戚名一,簡單易寫,就算遇上罰寫名字時也絕不手軟,再者名字夠霸氣,不管如何別人總要叫聲「一哥」。奇怪是這名字的另一極端亦能帶來異曲同工之效。
遊走西安街頭,不難見到「biang biang麵」三字(圖)。不消說意思,就算是基本發音也無從入手,也正因如此,心裏便說:「非嚐一碗不可。」不但要嚐,更要探究其經典。
從歷史開始,原來biang biang麵始於秦朝,即是在耶穌基督降世或唐玄奘取西經前,咸陽街頭已有中國人擺賣這種麵條。話說當年有一老伯精於此道,他從渭河取來甜水做湯,客人要求時他才快手快腳在麵糰拉拉扯扯,即時把麵放進熱湯,與此同時便把香料和辣子在滾油窩裏爆香,麵熟便即淋上沸油奉客。
當然這是後人相傳故事,有沒有實質記載便不可而知。更有傳說秦始皇也是當年座上客,話說始皇當年病倒食慾極差,就算珍饈百味也未能讓他重振食慾。內臣想起此麵便奉上一碗,果然龍顏大悅,病癒後更駕臨小檔大事嘉賞。當然這故事「吹水」成份甚高,但求故事不是說唐玄奘當年取經成功,全靠在咸陽買來即食biang biang麵在漫長旅程中充飢便算。
其歷史悠久不可置疑,但其味道又如何。當年的biang biang麵應是油燙辣子撈麵,今天在西安街頭巷尾的biang biang麵卻是變化多端,唯一保留的是其闊條形狀,此麵被列為陝西十大怪,怪在其貌似褲帶(當然是指古代的褲頭帶)。麵條應是由大麥做成故此筋度十足很有嚼勁,以沸燙辣子油為主打之外,還有臊子肉醬和西柿雞蛋,味道說好不好說壞不壞,惟在西安城牆下抱着大碗,大口大口地吃時也能嚐到古樸風味。
說了這麼久還未介紹「biang biang」如何發音,普通話拼音是biang biang,勉強跟廣東話「扁扁」有幾分相似。而此名字來源卻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做麵條時biang biang之聲,也有人說是沸油下麵時的聲響,但無論如何,這極複雜的字只是代替一種音聲。
從最簡單的「一」字到最多筆劃的「biang 」字,在文字世界裏皆有其存在意義。人不是一樣嗎?
後記:若我的老友被起名為戚biang biang,可能今天已成為大文豪。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