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建於1912年的中環昃臣道8號的古蹟大樓,先後成為最高法院及立法會大樓,本月6日起重新恢復法院用途,成為終審法院。政府耗資4.64億翻新,建築署參考文獻,重現昔日法院大樓的囚室,及從囚室通往法庭犯人欄的「嘆息橋」,並保留大樓內有百年歷史的地磚及柚木地板。
記者:鄭啟源
法庭重地一向謝絕攝影,司法機構昨破例舉辦導賞團讓傳媒拍攝,展示大樓內新面貌。復修工程不涉大樓外觀,主要重整內部間隔和裝備,法院內設兩個法庭,其中終審庭是立法會年代議事廳,面積約230平方米,主要處理上訴聆訊。建築署參考文獻及圖片,恢復法庭舊貌,大廳兩旁的閣樓旁聽席拆除,兩邊圓拱設計及木製裝飾板得以復原。
重現殖民地時代裝飾
終審庭佈局與大樓最初設計有改動,法庭原為縱向,現改為橫向,終院五位法官的法官席並列,法官席地台地板全部沿用大樓原裝的百年柚木地板。通往法庭的走廊亦由立法會時期的地毯,還原為原有的地磚,殖民地時代的天花裝飾線條也全部重現。至於二號法庭則採用現代設計,面積約95平方米。庭內保留連接法庭與昔日囚室的通道,包括稱為嘆息橋的走廊。
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鍾鳴昌指,目前只找到兩張終審法庭的局部照片,二號法庭更全無紀錄,為復修增添難度。因功能設計考慮,舊有囚室位置改成圖書館,但保留嘆息橋位置供公眾參觀。現時的法庭羈押設施,則設於大樓其他位置。
司法機構11月起會試辦導賞團供學生參觀,數月後再考慮會否開放予公眾人士。終審法院大樓設有兩個展覽廊,一樓展覽廊原為立法會前廳,會介紹司法機構歷史,展出法官的長、短假髮及權杖等。至於另一展覽廳則在地庫,多年來用作機房,會介紹大樓建築特色及歷史。
鍾鳴昌說翻查文獻時未有發現地庫被日軍闢作刑房紀錄,但發現殖民地官員曾就大樓正門用途起爭拗。當年有意見認為,面向皇后像廣場的正門應為法官入口,亦有意見認為法院應彰顯公平公正,正門作犯人入口,每名犯人都能經過正義女神泰美斯像會更具意義,最終正門用作犯人出入口。現時正門則為法院圖書館範圍不能出入。
短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UCNT3xL4Y
如未能成功看到《蘋果360》觀景畫面,讀者可先更新YouTube應用程式
IOS: http://apple.co/1IMQT8r
Andriod: http://bit.ly/1Kt8Z6V
如IOS用戶仍然未能收看,可在進入YouTube介面後,按下右上角的箭嘴接鈕,再按「Open in Safari」,便可成功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