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宣佈壞消息,多年癌症擴散,一天之間臉書二百多個留言,當中約二百個都是喊:「加油!」翌日我在臉書收集「一句話激怒病人」,就有人不客氣地指出當個個說「加油」和「take care」也真有點煩,而且換轉身份:「感冒時有人叫『加油』,會有甚麼感受?」
其他「激怒」說話包括:「點呀?」/「有沒有事啊?」/「好了嗎?醫生說甚麼時候好?」/「你入醫院做身體檢查吧了!」/「就當好好休息。」/「誰誰誰沒來看你?」/「甚麼時候上班?」(人事部同事問候完第二句話)
「叫了你多休息啦。」/「叫你食又不食,是不想出院?!」/「早說了不要做甚麼……啦!」/「一早講過不要這樣醫!」(為甚麼人人都可以變醫生?)
「怎麼沒事弄成這個樣子?」/「為甚麼你整天生病?」/「不要想太多,不要擔心。」/「不要鑽牛角尖。」/「做人看開一點就沒事。」/「沒事的,之後吃頓好的!」/「其實你已經好幸福。」/「這個世界有好多人比你更痛苦。」
最難堪的,是對着晚期病人說:「沒事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很快便出院吧!」/「不吃東西怎會好?吃了吐都好過不吃。」/「房子怎樣?」
留言飛快地增加,非常驚嚇,看來說甚麼都會激怒病人!簡單如「你好嗎?」都是禁語,有朋友馬上提議改為「早晨」、「午安」,而不是直接問病人「好」不「好」。
惱人的,是強作樂觀。有人說很討厭「社工積極安慰口吻」,馬上有另一位社工回應更討厭是「一個社工聽到另一個社工用社工輔導技巧去安慰」。那到底是怎麼樣?馬上有人舉例:就像電影《玩轉腦朋友》上半場,「阿樂」跟「阿愁」說話的態度。
不禁想起謝建泉醫生的母親:謝媽媽患上癌症,臨終前不少親朋好友來探望,都說:「你沒事的,很快可以出院,之後我們一起打麻雀!」這是頗典型的香港人作風,在難過的人面前扮沒事,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對方。親戚一走,謝媽媽就對兒子說:「他們都在發神經!當我傻的嗎?我自己的情況我最清楚,他們講這些話有甚麼意思?」
問得太詳細會嫌人煩:「我朋友喜歡『打爛沙盆』,一見面就問:最近醫生怎說啊?你重說一次給我聽啊,你在食甚麼藥?藥名呢?副作用呢?食到甚麼時候?你的血怎樣呀?有沒有甚麼數據呀?升幾多降幾多?……每次見完這朋友,比抽一次骨髓更辛苦!」
說得簡短也不行:「你多點休息,不敢打擾你。」有些病人心裏的聲音是:「其實我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活有多久,有甚麼都想盡量做,以後很多時間『睡』。」
有男士充滿自信地留言:「去探病,不帶東西,不說甚麼話,去『看』人,坐一小時就走。這表示『不忘恩』。『看』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但也有女士幽幽地寫:「幾年前我嫲嫲生癌,我去探病完全不知道可以做甚麼,說不出『一定會好返的』之類,結果次次都是坐在她床尾靜靜望住她。過了不久她就過身了。所以我好怕去探重病病人。」
還有大量與宗教有關的安慰說話,病人聽了額外刺耳──那到底對着病人,可以說甚麼?下期再續。
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