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云「A week is a long time in politics」,澳洲政壇這星期又一次對現任總理進行閃電式逼宮,行動之快(兩日搞掂)令人刮目相看。
澳洲因為地理位置不在政治及軍事爭拗的風眼區如中東及歐洲,而且並沒有鄰國,所以在重要國際新聞上較少見報。然而,當上頭條時,課題往往是執政總理被同黨黨員逼宮下台。
據統計,澳洲五年內已逼宮五次。首次是工黨精通普通話及曾在北京工作過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陸克文。發動逼宮的同黨副總理吉拉德奪位後成為總理。及後兩年陸克文趁吉拉德民望低時兩次反逼宮,一敗一勝,重奪黨魁及總理席位。
可惜及後工黨在2013年大選時失利而導致阿博特領導的自由黨執政,阿博特成為接任總理。去年阿博特被同黨內閣成員逼宮失敗,僥倖保着總理王位但承諾其民望一年內必須提升。
在一年後民望沒有提升的前提下,上周日阿博特被資訊部長特恩報爾發動逼宮的不信任動議,而其自由黨國會黨團星期一投票時,阿博特以44票對54票輸了給特恩報爾。翌日阿博特向仍是英國委任的澳洲總督提交辭職信後新總理特恩報爾便在總督的監誓下成為總理。
雖然澳洲貴為國際社會一分子,類似閃電式的逼宮行動在其他民主西方國家卻極少見。澳洲式的逼宮有兩獨特點:
1)逼宮行動及表決由執政黨國會黨團內的議員投票,其他黨員沒有投票權。
2)在國會有最多議席的政黨黨魁自動成為候任總理,選民沒有投票權。
此外,澳洲作為前英殖民地及英聯邦成員,其最高領導人是英女皇委任的總督。可是近年來一個具爭議性的政治課題是總督應否繼續由英女皇委任,而二十多年來澳洲的新移民大多數從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及亞洲等地來,傳統英裔被攤薄了。
據了解,新任總理是廢除總督由英女皇委任的主推者之一。未知為他監誓的總督有何感想,可能他會覺得「我就來冇得撈了」!
英國工黨黨魁選舉爆冷
那邊廂,英國工黨在今年5月大選大敗後黨魁辭職,而新黨魁亦在上周末透過工黨黨員投票產生,這與澳洲由國會議員黨團互選不同。結果是由已擔任國會議員近三十年的Jeremy Corbyn在第一回合以百份之六十的選票爆冷勝出。此君的政治取向極左,任國會議員三十年來從未擔任過執政內閣或影子內閣的成員。他作為反對黨黨魁的首要責任是組織其影子內閣。然而,在尚未開工的情況下,眾多工黨議員已馬上表態說因為新黨魁的極左政治取向,他們無意加入影子內閣。
政治觀察家認為這會使工黨的未來政策與其選民脫節將無法再成為執政黨。因此,這可能造就執政保守黨成為長期執政黨。不過,政治現實往往就是執政太長的一族到某階段會變成輕飄飄而失民意,及後失勢!
本來香港的政改已告一段落,可是澳洲的總理逼宮及英國工黨黨魁的選舉甚具戲劇性,個人恩怨及野心的成份比公眾利益高,各師各法,也沒有甚麼國際慣例可言,謹此分享。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