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講場】颱風季風夾擊叫「奎明」乃香港天文台職員本名

【氣象講場】颱風季風夾擊叫「奎明」
乃香港天文台職員本名

南海熱帶氣旋半徑一般有300至400公里闊,亦即進入本港400公里內,才會受其雨區影響;但在秋冬季,若東北季候風南下時,南海中部又有熱帶氣旋經過,即使遠至800公里外,本港也可能下雨。皇家香港天文台氣象學家奎明(M.J. Cuming)於1968年4月發表技術報告,研究及說明此現象,故這現象後來亦稱為「奎明效應」。

當熱帶氣旋進入北緯13至16度、東經110至115度附近,亦即西沙群島以南附近海域,其溫暖濕潤的東南風與較涼乾燥的東北季候風在廣東沿岸相遇時,東南風被逼抬升至高空,水汽凝結成一道類似鋒面的雲帶,令天氣不穩定。

惟天文台補充,即使東北季候風南下時,南海中部又有風暴經過,也未必引發奎明效應;東北季風與風暴的東南風在廣東沿岸相遇時,兩股氣流均要明顯和持續,而且勢力相當,才會引起典型的奎明效應;若風暴強度較弱,其吹來的東南風亦難與東北季風引起共同效應。

翻查資料,曾引起奎明效應的熱帶氣旋包括2009年颱風「凱薩娜」和2013年強颱風「蝴蝶」,它們進入西沙附近海域時,強度均達颱風級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