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麥當勞道是一條不足一公里長的單程路,彎位甚多,在纜車徑與聖保羅男女中學之間,有一幢復興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教堂,是基督科學教會香港第一分會。
基督科學教會是由美國人Mary Baker Eddy於1879年創立,以聖經為基礎,相信透過信仰及祈禱作治癒。1905年,美國駐大清公使夫人Sarah Pike Conger跟慈禧太后見面時,提出將其相信的基督科學教會帶到中國,同年10月22日,基督科學教會香港第一分會在香港成立。最初約有廿名來自世界各地教徒,包括商人、軍人及外交官等,在中環泄蘭街共濟會會所進行崇拜。1910年,請來共濟會成員、在香港註冊的英國建築師Bernard Brotherton Harker興建教堂,時任植物公園園林監督夫人Mrs. Maud Dunn亦是基督科學教會教徒,以人事關係取得麥當勞道31號的使用權,由教徒集資1.8萬美元興建教堂,並於1912年1月14日開始服務。
建築師採用當時最流行的復興古典主義風格,即以古希臘神殿為設計基礎,運用三角與圓柱裝飾,營造莊嚴氣氛。復興古典主義通常用於國家最高級建築,就如古代的神殿,即近代的皇宮、高級政府建築物及教堂等。在香港,如現行終審法院大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及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是少數仍保留的復興古典主義建築。逾100年,基督科學教會教堂仍然屹立在原址,在2009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1983年至2004年,法律草擬顧問韋立新(John Wilson)在香港工作,參與草擬《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木法》和其他有關香港的法律事宜,回想三十多年前,首次來到麥當勞道31號,「每座基督科學教會教堂規模與外形各有特色。這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建築師在這條小路的轉角,兼且上下都是斜坡的環境,仍可建成一座教堂,是了不起的建築。」他當時在山頂的政府宿舍居住,在中環政府合署上班,教堂座落於兩者之間,對韋立新來說是非常方便。
雖然在2004年,60歲的韋立新離開香港律政司,回到英國為其他國家與機構草擬法律,但他每年也會隨香港人的妻子回港探親,每次也會到半山的基督科學教會香港第一分會崇拜與聚會,「這裏從前是可以看到中環,風景現在被聖保羅男女中學的西翼阻擋。多年來,教堂差不多完全沒有改變,我想是對香港的讚揚,因為這個城市實在瞬息萬變。」自從香港主權移交後,政治與經濟環境均有轉變,近年,一向政治冷感的香港人會為爭取「民主」發聲,香港市民與香港特區政府甚至中國中央政府角力,這位當年有份草擬《基本法》的英國人如何看?「《基本法》訂明香港50年不變,從1997至2047年,距今還有32年,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我認為我們當時的工作是做得好的,讓香港可以按既定的制度運作。香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期望她可以繼續發展。」
記者:黃碧珊
攝影:劉永發
私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巡迴相片展覽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展出包括曾大屋祠堂、基督科學教會香港第一分會、香港教區聖神修院小教堂、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粉嶺孔嶺村洪聖宮、元朗屏山洪聖宮、清真寺、九龍佑寧堂、大埔麻布尾梁氏家祠及大埔林村天后宮等18幢歷史建築物的照片
日期與地點:9月19日至10月21日於尖沙嘴香港文物探知館設展覽,至本年底在多個不同地方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