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黨選出左傾的科爾賓(Jeremy Corbyn)為新黨魁,主流傳媒幾乎是一面倒的潑冷水,有的說工黨得準備長期在野,有的預計工黨可能走向分裂。那些跟隨貝理雅出身的新工黨(New Labour)議員已決定不會加入科爾賓的影子內閣,未來更可能會另起爐灶。國際傳媒的評語也不怎麼樣,覺得科爾賓只是個過渡性的領袖,反映一時的抗議情緒,隨時捱不到下次大選就下台。
批評科爾賓太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他的政綱。老實說,他的重要政策建議並不像英國主流傳媒所說那樣行不通或天真幼稚,特別是經濟政策包括把鐵路等事業重新國有化,利用零息環境大搞基建促進經濟、就業及改善英國的競爭力其實不無道理,也比保守黨獨步單方一味緊縮有創意得多,難怪著名經濟學者、《凱恩斯傳》作者Robert Skidelsky公開撰文為他背書,指大家不應把他的提議當笑話看。
先說鐵路等事業的國有化問題。英國鐵路在八十年代私有化後服務質素一直沒大改善,被法、德等比下去,所謂的引入競爭並沒有明顯效果,頂多只是由獨家經營變成寡頭壟斷,再加上各經營者規模減少令經濟效益下降,反而令整體鐵路投資及更新減少。重新國有化可以改善鐵路投資不足的情況,讓早該更換的路軌、訊號系統……等可以開始着手,不必受短期利潤計算阻撓。從這個角度看,把鐵路系統重新國有化絕不是不可想像的事。
至於利用零息環境借貸以改善英國的基礎設施及刺激經濟更是有創意又有效的計劃。以目前各國包括英國、歐洲的經濟狀況來看,零利率、量寬以至負利率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閒置的資本設備、勞動力更是充沛,令英國經濟始終無法有力反彈,歐洲更是死氣沉沉。要走出這個困局,政府出手補充不足的需求既有理論基礎支持,更經歷史驗證有效。美國走出大蕭條靠的是羅斯福的New Deal。所謂New Deal,就是政府推出大量基建計劃包括水壩、維修公路等創造就業,重新吸引私人企業投資。要不是這樣,美國上世紀30年代初高達25%的失業率難以大幅改善。
回歸「前戴卓爾」時期
更何況當前借貸利率是零,有的情況下利率更變成負數。換言之,政府借貸的成本少之又少,但由此而推動的基建項目卻能即時帶來經濟收益,再間接增加收入,還有甚麼比這更合算的事呢?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早已鼓勵歐元區國家採取這樣的政策,只恨德國死抱緊縮政策不肯採納,令歐洲經濟始終死水一潭!
再從社會經濟思潮發展來看,科爾賓的建議沒有甚麼離經叛道的味道,只是回歸到戴卓爾革命前的想法而已,而戴卓爾革命也不過是把「凱恩斯革命」前的那套laissez faire想法重新包裝推行而已。大蕭條以前,從美國到歐洲走的就是戴卓爾夫人那套政府放任自流,平衡預算,金本位(固定匯率)政策。但一場全球經濟危機後政府官員、學者明白市場未必能自行調節回到充份就業,必須有外力特別是政府協助。此後四十年,凱恩斯透過政府投資刺激經濟成為顯學,不少領袖包括美國總統尼克遜也自豪的說「We're all Keynesians now(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
科爾賓的政綱不過回到這個基調而已,大家不必大驚小怪,把他當成甚麼怪物。重要的是,科爾賓能否組成一個反戴卓爾革命的政治同盟,制衡保守黨。若果他能辦到,英國政壇將再來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