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成果 - 邁克

努力和成果 - 邁克

令蔣芸扯火的畢明文章,其實和《三城記》沒有太大關係,羅啟銳張婉婷那部史詩鉅製只不過好衰唔衰生逢其時,一個不小心淪為炮灰,所以縱使兩人觀感南轅北轍,原本可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弊就弊在蔣女士同日同版發表的一篇,極力支持買少見少的本土創作,「中國大陸觀眾人多勢眾所謂人海戰術,什麼爛片也億億聲,香港則有些分明有特色有主題有格調的影片卻不被觀眾受落……香港的藝人明星一個個忽然愛國,以免自絕於廣大的市場」,關愛之情溢於言表,一旦心目中「千辛萬苦的總算功德圓滿」的佳作遭畢小姐不留情面貶為「矯情造作又空洞陳腔」,怎能不娥眉倒豎?
對於被逼埋牆腳的香港電影從業員,我當然寄以無限同情,然而努力和成果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這點也是不容否定的──千萬別會錯意,我指的絕對不是尚未有機會觀賞的《三城記》。大家心照不宣,近年許多標榜「有特色有主題有格調」的港產片,拍得真是差強人意,看過只覺得爭唔落,粒聲唔出雖然有姑息之嫌,但實在不能埋沒良心亂讚一通,這也正是畢明《電影教我的虛偽》指的「說少句,首映日不踩場,是禮貌。但說假話,是對讀者、自己及專業影評不尊重」。八十年代我剛到香港,據說電影公關在試片後請食飯,酒飽飯醉之際在座影評人會獲派利是,回家拿起筆來只讚不彈,「鱔稿」風氣由此而生;三十年後居然可以堂堂皇皇「菲薄一個一心想把期待了許久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好抓住的電影人」, 一一列出叫人反感的道理,誠然大躍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