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香港最後一個人力車伕

【專題籽】香港最後一個人力車伕

【專題籽:舖仔小店】
洪伯,65歲,極愛笑,笑起來魚尾紋像雙翼伸延到太陽穴。這是多年暴曬的結果。1997年前,是人力車業最風光的日子。當時很多人力車都是車伕自家手製,洪伯從入行前,眼見當人力車伕的四叔日日攤在車上瞓覺,覺得「唔係幾好睇」,到今日親自督促同鄉幫忙製作有百年歷史的港式人力車。四十多年過去,他成為香港最後一位持牌人力車伕。現在日日在中環碼頭鐘樓下,守着六、七部綠帳篷人力車。

七十年代,洪伯日日就是這樣蹺住腳坐着等客,有時打瞌睡,有時看看海。

洪伯不喜別人偷拍,只要禮貌地查問,他樂意跟你拍照。還笑說客人too heavy,樂在其中。

新的人力車按照四叔多年前留給他的人力車製作,保留當年特色。

七十年代,他在山頂的花園豪宅做花王,有食有住風涼水冷自覺筍工,但月薪僅1,700港元。老爸見他身壯力健叫他去做地盤,洪伯倒嫌做地盤常開工不足,生活太沒保障。有日四叔叫他到中環拉人力車,洪伯笑說:「拉車?個個周末見你(四叔)在車上恰眼瞓 ,那有錢賺!」四叔反駁:「你都儍!有錢賺告訴你嗎? 我今朝早已有百多元落袋了!」那時候皇后碼頭廣場前排滿兩排合共八十至上百部人力車,像今日的的士站,輪流等候外國旅客。
那時的人力車已由交通工具變成遊客景點,影相兩至五元起,20分鐘或半小時香港市內之旅收費上百元,豪爽的外國旅客總說:「撈青廚(no change不用找)。」另加十來廿元貼士。一天跑三、四趟,收入豐厚,等客時就嘆住攤在人力車前蹺着腳曬太陽,年輕的洪伯還怕後生遙遙拉車好難看,四叔又點醒,「你去做乞丐跟人要錢就好難看了。」講出現實與真理。第一天拉着車排隊等客,少年洪伯不會英文,老外問啥都說ok。「個個車伕都唔識英文㗎!大家okok一輪,客人在車上坐得舒服,就不會走,你就可抓路過的年輕人問那句英文是要去哪裏,多數人都肯答的。」這樣一拉,就是一輩子。

回味黃金年代 為自由行惡行勞氣

今日在中環碼頭,洪伯腳踏跟攝影師同款的新平衡球鞋說:「初時我哋個個着拖鞋!」那是香港旅遊業的黃金年代,來公幹或旅遊的外國人出手闊綽,目的地不外乎由碼頭去置地廣場或文武廟。碼頭有瓦遮頭,有皇后像,有小咖啡座,那些英國人建的地方很漂亮,旅客處處留影,就留意到人力車。灣仔碼頭來的都是好客人,日曬下是辛苦,但趣事不少。例如有旅客會反過來當車伕拉洪伯遊街,「佢哋拉住架車又跑又跳,當坦克車咁亂咁走,我真係好驚呀。有晚拉了我的老拍檔去金紫荊廣場,老拍檔掛住笑,喊都喊不停,回來才發現保護輪胎的木片給撞掉了。有時有些老婆坐車老公拉車,叫你行開㖭呀。」咁你收不收錢呀?已笑到扯蝦的洪伯回神答:「梗係收錢啦你都儍嘅哈哈哈。唔使食飯呀?」載過大肥佬,洪伯壓不住人力車把手,手一鬆,肥佬與人力車就往後仰,對方笑到咔咔聲還向他道歉:「sorry sorry 撈阿婆撈阿婆(no problem沒問題)」,最辛苦接着攝影友,由碼頭往上環鹹魚欄的路上左擰右擰影相,「成架車左搖右擺我壓都壓不住!」但客人付錢疏爽,甚至把褲袋裏的零錢都撈出來叫洪伯拿帽子接住,從洪伯笑得皺躶躶的魚尾紋,看到拉車仔的黃金年代。
四叔病逝,洪伯接過牌照。2006年新碼頭落成,皇后碼頭被拆,洪伯一見已覺「冇前途」,沒有大廣場,遊客下船就行天橋直達中環市區,他的人力車停在中環碼頭鐘樓下,垃圾車旁,沒誰看見。他就申請到山頂去擺攤。最初生意還不俗,間中有人給打賞,影張相都會塞給你十元廿塊:「那時喝杯奶茶咖啡,食餐飯都好便宜,鬼佬畀一百蚊夠食兩餐。」
惟近年自由行大盛,洪伯經濟未被振興卻激到心淡。沒人坐車都算,一拖起車,旅客的相機手機明刀明槍「偷影」,大陸記者沒禮貌問:「怎麼沒人坐你的車?我想拍。」「你拍照要畀錢喎!」他就走了。到有老外坐車時,他又跑來咔嚓咔嚓狂影。洪伯扮自由行口吻講普通話:「有時趁我去買飯盒或去廁所,自由行執起我的車:『唏你(喊朋友)快一點快一點,你坐下去我拿一下』搞搞震,我說你沒看到車的價錢嗎?『哎,我不知道呀……呀我不知道,對不住對不住』這樣的喎!你說受不受氣呀!」山頂膳食貴,他由山下帶麵包當午餐,旅行團幫襯要給導遊回佣,否則會被唱「唔安全」趕客。受氣,是不被尊重被佔便宜,索性打包回家。回到橋底,現只接大型活動出租人力車的生意,大會卻要求他在秋涼風大的山頂,穿着薄功夫衫拉車與人合照,凍到鼻水兩行;跑一個活動雖只擺甫士或拉車幾步拍照,卻是站足10小時,拉車拉不停,還被壓榨人工。
我在網上找不到香港過去專門製作人力車的公司。洪伯說,那年代的車,都是車伕一個傳一個,找師傅或自己一手一腳製作。講起製作人力車,洪伯就連番喊好麻煩呀好麻煩。莫說香港冇師傅,廣州、東莞即使有,都亂咁來。早陣子都有樂園和商場向洪伯問價租人力車,洪伯開價後就音信全無,良久卻見街上有別的復刻版人力車,對洪伯而言,那些都是「得個樣」的假貨,「假的,說好用鋼轆,他們居然用木車輪!係靚呀,但人哋唔係咁㗎嘛!一係做得好老套,車轆都不一樣,鋼線又太大條。有些用吹氣車胎做轆。以前的路面有鐵珠又碎玻璃又乜乜物物,吹氣車胎好易爆。根本不可能在路上行的。」

六十年代在佐敦道街頭,人力車伕接載客人。
圖片由許日彤提供

堅持人手製作 維修用料花盡心思

他索性逢周末乘兩個多小時巴士,換30分鐘計程車回海豐縣老鄉,找本身是造船師傅的同鄉,為他手作一批新的人力車,希望以出租或零售,延續人力車的歷史使命。晨早跟他出發,這位笑笑口愛吹水的老車伕,來到小叔的後花園,在這人力車臨時工場變身嚴謹的監工。地方小,原料不夠齊全,一條鐵枝一把鑽嘴,要騎電單車到不同舖頭去找。木頭要選台灣的頂級梨木,實淨防水防蟲;綠色帳篷指定用台灣帆布,比大陸貨貴三倍,「大陸的全車大炮嘛!好快變色變霉。我們的人力車永遠都要新淨,帳篷永遠都是綠色。」車轆直徑一定要80厘米,市面沒有這大小的車轆,裏面每條鋼條要師傅逐條焊接製成。
今天他一回來,發現把手旁多了兩顆小螺絲頭,即質問:「點解有個螺絲㗎!磨走佢!」因怕會刮到乘客的手或衣服。我問小叔:「洪伯係咪好麻煩?」害羞的小叔點點頭,良久才回答:「嚴謹吖嘛!」其實今日的道路哪來碎石碎玻璃?那人力車不過是擺在商場,給遊客擺甫士影相的道具,走得幾遠?人人說他不切實際。我突然想起胡適的作品《差不多先生傳》 ,他就是討厭百年來,滿街的「差不多」。
「哎呀,做到幾時到幾時。我沒本事移民咋,好多老傢伙都移民了!我沒本事就在這搵食。」又是一串爽朗笑聲,我以為洪伯是否錯失投資時機,同伴成功轉行去,剩下他一人,「懂不懂呀,即是死了咁解呀。死吓死吓死剩四個,後來一個血癌、一個風濕、剩下八十多歲老拍檔去年都退休,你估真係移民去外國咩。」我作勢沒好氣睥他一眼,他呷口茶後說:「人病人沒車就沒,我的宗旨就這樣囉。」

小叔家的後花園,變了洪伯的人力車製作工房。在船廠打工的小叔,休息就跟同鄉開工幫洪伯做人力車。

明明已有綠車篷,小叔還是覺得油紙傘跟人力車才是絕配。

洪伯對人力車的執着

市面上沒有直徑80厘米的鋼車輪賣,當然中間鋼線也從缺,靠小叔一條條焊接製成。

厚鋼條是停產的原料,要夠厚身,他們從舊小販車拆下原料,弄成欖形放在椅子跟輪子間避震。

不用吹氣單車車胎,找來車輪原料,裁剪成適合的闊度塞入車輪鋼圈裏。

每個工序都要人手細心量度與裝嵌。

選用台灣頂級梨木,比較硬淨防蟲。

軟墊下是車伕放雜物的小箱子,做工精美。

小叔多弄了兩顆螺絲釘在把手旁, 洪伯生氣了,說要磨平免得勾到乘客的衣服。

記者:陳慧敏
攝影:伍慶泉、許先煜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