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置富花園居民協會去年底發現屋苑旁邊山谷別有洞天,蘊藏大量自然生態與本地歷史的「寶藏」,包括本土原生的瀕危物種短腳角蟾、體積奇大的細葉榕與石牆樹,及有百年歷史、已荒廢的牛奶公司牧場遺址。學者建議發展成香港首個自然生態及古蹟公園,最快兩、三年後便可開放。
記者:馬志剛
去年施政報告宣佈放寬薄扶林一帶發展限制,考慮興建9,000多個單位,佔地約3.4公頃的山谷亦在其中。不過,置富花園居民協會南區綠化帶改劃關注組發現,山谷極具自然生態和歷史價值,是罕有的文化景觀。
60種鳥類棲息
關注組召集人仇志澄指,牛奶公司自十九世紀開始在薄扶林設牧場,至上世紀80年代關閉,部份遺址仍在,其中儲存象草餵飼牛隻的草蘆,仍保留當年刻度;另一幅鋪有階磚的地板,相信為儲存牛奶的小屋。其餘石砌豬欄、水兜基本結構仍健全。
樹藝師劉耀祖說動植物公園每公頃有4.1棵細葉榕,九龍公園每公頃有3.6棵,但單計置富山谷每公頃10棵密度甚高;大部份胸徑達1米,一般只有30厘米。山谷更找到福氏臭樁、印度橡樹及土沉香等。
關注組又在山谷溪澗發現瀕危物種短腳角蟾與易危物種小棘蛙,以及60種鳥類,部份是候鳥。浸大生物系講師宋亦希指,短腳角蟾是香港特有物種,在港消失就等同絕種。此角蟾蝌蚪較特別,以「喇叭嘴」過濾式吸食水中微生物,「水污糟啲都生存唔到」,是溪澗澄澈力證,相信繼續發掘能找出更多物種。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指,山谷毗連薄扶林郊野公園,能同時擁有百年牧場遺址及多個稀有品種是世上絕無僅有,認為適宜發展成自然生態及古蹟公園,作教育和低干擾郊遊活動。
仇志澄認為,解決土地問題有其他方案,不一定要鏟走高生態價值的保育區。姚松炎就表示將諮詢市民意見申請改劃用途,並準備替代方案滿足政府需要,預計最快要兩至三年才可改成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