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意見】
肺癆病人被公立醫院誤診為肺癌切錯肺,有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指一般懷疑肺腫瘤例子,八成會抽取組織化驗確診,其餘兩成因抽驗方式有風險,直接建議切肺,但專家強調醫生有責任清楚釐清抽驗組織與切除手術兩者的風險利弊,交由病人決定。
新陳代謝指數活躍
香港醫學會義務司庫兼呼吸系統科醫生梁子超指病人懷疑有肺腫瘤,八成會抽驗組織,做法包括透過氣管窺鏡、刺穿胸腔或在懷疑腫瘤位置開刀撿出樣本化驗,但三者各有缺點,氣管窺鏡透過支氣管伸向上肺葉有困難,而且抽取範圍小,有機會錯取良性組織,無法得知真實結果;上肺葉被胸骨包圍,難用刺穿胸腔的方式抽樣;直接開刀抽取組織進行標本切片檢驗的方式,有機會出現手術併發症及讓腫瘤擴散至其他部位。醫生需根據實際情況,向病人清楚講解抽肺組織風險利弊,交病人抉擇。
梁醫生指左右肺合共有五個肺葉,切除左上肺葉影響約兩成功能,若病人是長期煙民或有慢性肺氣腫等疾病,切肺後活動機能大減。
另有不具名醫生觀察病人醫療紀錄後,認為最易引發切錯肺原因是病人正電子電腦掃描顯示懷疑腫瘤位置新陳代謝指數極活躍,一般醫生會判斷為有患癌可能,但亦有可能是肺結核肉芽腫炎症,因其病象極似腫瘤,俗稱「假陽性」患癌,醫生無法排除惡性腫瘤可能性,亦考慮到初期肺癌切除肺葉後五年內存活率達八成,建議切除左上肺葉。
社區組織協會轄下病人權益協會幹事彭鴻昌坦言,近年收到數宗同類切錯肺投訴,曾協助患者向公院追討法律責任,惟經專家分析後認為勝訴機會微,未有成事。他認為醫生有責任清楚披露病人患肺癌可能性,讓病人自行選擇。
■記者莫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