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念‧二十面體的劇作向來充滿實驗性,兩大長壽劇目《東宮西宮》與《萬曆十五年》則針砭時弊,前者直言不諱、戲謔香港政治社會事件,後者借古諷今,黃仁宇著作《萬曆十五年》書中六位角色: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萬曆皇帝、李贄,放諸當下均有警世意義。
張居正是明代政治改革家,位居首輔,當時明神宗尚年幼,朝中軍政大事均由他決議,攝政期間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為人讚頌。同時間他玩弄權術,得罪不少朝中大臣。這樣的人物難免令人聯想起梁振英,上任後失盡民心,五司十四局、政改一敗塗地,可惜為人讚頌之處卻寥寥可數。儘管民望持續下跌,仍有中聯辦主任撐腰,最近張曉明說特首凌駕於三權之上,看來即使得罪更多人也不怕。
當下社會分裂,原來歷史學家黃仁宇筆下的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卻是中國歷史上平平無奇的一個年份,當年儘管有海瑞、戚繼光相繼離世,但拉勻整個明朝來計,畢竟也只是無足輕重的一年。黃仁宇認為這年發生的小事,放在整個大歷史觀裏,卻足以揭示中國往後數百年的命運。香港社會怨聲載道,導演胡恩威認為香港的「萬曆十五年」出現在2007年,政治上雖無重要之事卻影響深遠。「2007年曾蔭權連任,作為特首的他沒有未雨綢繆,租金管制、港台公司化、六大產業等許多事情都是一味拖延,慢慢導致今天的局面。」
明朝經常打敗仗,關鍵原因是明朝實行重文輕武國策,以不擅長軍事的文官指揮武官,導致軍隊不堪一擊。在他看來,明朝與香港不乏相似之處,「兩者同樣不重視專才,如香港的政務官都不是專家,通常做夠幾年便調去其他部門。吳克儉做教育局局長、陳茂波做發展局局長,香港政府不是由專家管治,顯得沒有權威性。」他認為香港最需要像戚繼光這樣的人物,「說保育就保育,不像中環街市說了十多年依然原地踏步,西九文化區至今也仍是一片爛地。」
知古鑑今、借古諷今,《萬曆十五年》的意義,早延伸至劇場之外。
大歷史話劇《萬曆十五年》
9月17 至19日(周四至六)7:45pm、9月20(日)2:30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查詢:3761 6661
記者:劉東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