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皇帝無王管?一切依皇法,權限寫得清清楚楚,安啦。別大驚小怪。
並不是每個皇帝都像朱元璋有為的,把手伸得那麼長,六部三司得指揮如意才放心,結果弄出個會讓皇帝累壞的制度,以至其子子孫孫,沒幾個是大有為的人才。有些積極不干預也不參與,有些憑私人好惡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幾位有自知之明,懂得權力可以備而不用,也不必用盡。可惜很不幸,也很當然地,權力的空位,讓太監們佔據了。
大部份不識得醜字怎麼寫的太監,都親眼目擊着皇帝起居飲食,依法辦事的文官,特別是明朝嘉靖萬曆時期的,別說御膳,連皇帝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自然隔了一層,要聽太監或真或假的聖意,揣摩一番。所以能跟太監開上個飯局,至少避免過度解讀或跟車太貼,影響仕途;也所以,跟太監打交道,套交情,並且在事後低調又高興地詳述其中過程,乃人之常情。
明朝大太監,首推魏忠賢,他服侍的天啟皇帝,對手作傢俱特別積極有為,其他但憑太監傳話,終於捧出個魏千歲出來。依當時基本法規,雖沒有文官要拜會太監這一條,但奴性積習難返,一個個親手破壞程序公義,以為是便宜行事,要套消息探上意,才能成功爭取到讓百姓好過之路,渾然忘卻,主動邀請太監干政,讓朝廷形成第二條管治梯隊,他們正正是幫兇同謀。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人,歷史上說是天啟帝聽信讒言,不管真偽,不管什麼黨人都難逃責任,這就叫共業。
當時文官朝拜魏忠賢,欽敬仰慕之情,超越我中華母親黃河,咸稱九千歲。所以,別以為萬歲萬歲萬萬歲就是最高表貞忠的口頭禪,別表錯情,要留意所謂知情人士透露,有時要高呼千歲千歲千千歲,馬屁才拍得有效益。
皇帝不但無王管,更被太監管,豈非更無法無天?安啦,最不安的是魏忠賢好不好?天壠帝二十出頭就得重病,想找他弟弟當接班人,魏閹故意拖延,真正聖旨不傳,謊報「君」情,就是明知歷來多多聲氣的太監,都沒能平穩過渡到下一個老闆,才盡地一煲嘛。當時魏班子全是虛偽投機之人,天壠未崩,聞風先跳船,其中一個曾給千歲寫過很肉麻頌歌的洪承疇,後來也有加入批判千歲行列,變身新世界仔,鬼叫你當時懶威威啦嗱。魏千歲的下場,不說也罷,在返鄉途中遭毒殺,應是崇禎下令。所以,怕什麼急什麼呢?帝制歷史,慢慢來,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