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星期天下午,陽光普照,一架電車由石塘嘴出發,緩緩地向北角進發。日常的規律,不一樣的風景,這是何韻詩(HOCC)策動的巡演「十八種香港」落區第一站。由宣佈成為獨立歌手開始,她走出紅館,步入社區,在電車後座揚聲:「下一站,香港。」
剛過去的周日下午三時半,全港現存最古老的編號120電車駛出屈地街車廠,緩緩向北角總站進發。車頭印上老字號藥廠何濟公的廣告,戲稱自己是「何濟菇」的是日車長何韻詩,為登車乘客逐一打票。歌手落區巡演,以為用開篷式派對用電車,但何韻詩堅持用最地道最傳統電車,因為何濟菇不是「開騷」也不是搞「派對」。是次電車巡演「十八種香港」只得60個名額,儘管事先沒高調宣傳,但短短兩日已有約1,500人網上報名,幸運兒全部由阿菇精心挑選,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背景,有情侶也有母女。
看參加原因 親自挑選60個乘客
此時此刻,坐電車落區巡遊,令人忍不住問抽水是否太遲?原來電車落區巡演的概念早在計劃初時已經萌芽,皆因電車太具代表性。雖然未必是最快,但它肯定不是最慢,不過最重要的,一如計劃創作總監畢明說:「電車是否只在乎快與慢、新與舊?裏面其實還有很多價值。」
何韻詩開宗明義:「『十八種香港』是一個社區實驗。」念頭萌芽於雨傘運動之後,有傳她被內地封殺,北望神州已經此路不通,宣佈「獨立」後就連紅館也落閘,她心生不忿,世上是否只得一條出路?她反覆思量,決定開拓新途徑,之前伊館開騷,沒品牌贊助,台前幕後家庭式運作,同心協力向一個目標邁進。這次電車巡演,門票逐張逐張在網上賣出,她細讀報名人士的參加原因,再挑選出60人,試問過萬人的演唱會怎能做到?事實證明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做事方式,不只啟發歌手,而是關乎每一個香港人事。她和畢明都認為,香港人太多自我規限,畢明:「外國人常說sky is the limit,我們三百呎已經是limit。」
出發前,何韻詩派填詞人梁栢堅和《是有種人》作曲人李拾壹,擔任跑手挑戰叮叮速度。和電車一同起步的梁栢堅,奮力飛奔三個街口後已經目送車尾,「受讓半球」提前15分鐘出發的李拾壹,沿德輔道西大馬路一直拔足狂奔,衝勁十足,全程沒喘氣,過了上環地鐵站仍未見電車蹤影,本來勝券在握,但假日的中環被菲傭姐姐擠得水洩不通,最後在立法會門前被電車拋離。約一小時車程,在三位樂隊成員伴奏下,何韻詩獻唱《是有種人》、《十八相送》、《親愛的瑪嘉烈》等歌曲呼應主題,又請來電車車迷會會長Eric分享電車冷知識和童年電車回憶。Eric還借何韻詩《水花四濺》分享小時候在未被填海的堅尼地城坐電車、於打風時被海水濺濕的故事。記者本來在北角尾站守候電車埋站,沒想到因包車關係,電車竟早一個街口轉向,始料不及,跑了兩個街口,最後跳上的士企圖追車,還是無功而回,可見電車確是「地上最強」。
眼神接觸超過五秒 途人有反應
過去一年香港經歷風風雨雨,高山低谷,社會失去了信任多了猜疑。何韻詩展開的這趟旅程,旨在尋找失落了的信任、隱藏了的人情味和被埋沒了的可能性。計劃初期,她和團隊跑到地鐵月台,跟陌生人打招呼和說再見,驗證人情味是否尚在人間。「過程間大家都戰戰兢兢,不知道會否被人驅趕,究竟途人會給甚麼反應。」最初他們嬉皮笑臉,當然無人敢回應,後來她漸漸發現,「眼神真的很重要,原來只要堅持超過五秒,大部份人都會有反應。」沒試過便不會知道,那條有洋葱的《十八種香港(地鐵拜拜篇) 》YouTube短片亦不會被廣傳。這一站想尋找甚麼?阿詩說她也不知道,「希望上車的人有東西可以帶走,是甚麼我也不知道,不是由我去決定,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找。」
下一站駛向哪裏?她堅持逐步來,「有好多想法,下一步是怎樣,我們想用一個open點的方式進行,只要件事一日有生命力,我覺得都可以滾動下去,甚至我理想地想,『十八種香港』有一天可以和我脫鈎,由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一種香港。」
facebook:十八種香港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陶思敏
攝影:梁志永、伍慶泉、楊錦文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