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柴灣漁灣邨,總不難遇見他。手推米白色垃圾桶改裝的戰車,上面寫着8個大字:洋服師傅,晚年創業。見你望多兩眼,乾脆從戰車掏出手寫名片:「衣服修補,遠近交收」。他說要不在家改衫,要不就在路上,「一陣先約咗個小姐喺地鐵站交收」。短褲拖鞋小白襪,心口一副紅框老花眼鏡,嘴角掛着和善微笑,一派悠然自得。師承已故洋服大王張活海,見證少年張國榮成長,他是83歲老裁縫馮榮欣。
記者:呂麗嬋
馮伯的戰車很妙,後面掛着網球筒,放了一把花生;車旁掛了一把晴雨長傘,打開蓋子,剛好放得下一張紅色膠凳。「行得攰可以坐、肚餓有花生食,落雨都唔怕」,說時一面洋洋自得。網絡世界靠面書微博宣傳,老人家則穿梭街頭,馮榮欣靠一雙腳,還有他的戰車做生招牌。「派傳單,冇人肯接,推住架車,反而多人問」,他自謔牙擦過「食力簡」簡炳墀:「好多舖頭做一兩年就執笠,我唔使交租,幾條針線加部衣車,冇乜成本,生意唔好最多賺少啲。」
住柴灣送衫到天水圍
家住柴灣,他的家就是工場。客人由樓下保安員、茶餐廳收銀阿姐到中環OL,最遠送過衫去天水圍,記者問他不怕連車錢都蝕埋?「有老人優惠,坐巴士小巴,兩蚊雞之嘛」。改短褲腳收10元,複雜如改西裝袖,盛惠30元,只及市價三分一,仲包送上門。頂爛市,馮伯說志不在錢,只為圓創業夢,「3個仔結晒婚,養得起老竇有餘,佢哋叫我唔好做,但我話大半世幫人打工,晚年創業,收得平啲,幫人幫自己,有乜唔好?」
戰前出生的一代人似乎都愛工作,不慣閒日子。馮伯1932年出生,父親是酒樓企堂,經歷過日治,馮伯稱12歲已跑江湖,50年代在張活海的洋服店做跑腿,「嗰個年代,邊個唔識Tailor Cheung?」當年的德己立街洋服店林立,就數張活海名氣最大,貴客包括荷李活巨星馬龍.白蘭度及威廉荷.安頓。衝出香港的裁縫師當然是個傳奇,只是物換星移,都成了過眼雲煙。今時今日,也許沒多少人認識Tailor Cheung,倒是兒子張國榮無人不識。
「張國榮若未死,應該有60歲吧?我見到佢時,只有十歲八歲」,共有10兄弟姊妹的天王巨星是家中老么,馮伯說令他印象最深的除了張國榮,還有八弟張大榮,「佢兩兄弟好好感情,都生得眉清目秀,試過叫佢哋幫手送洋服畀人客。嗰時老闆已經好有名,啲仔女好少去工場,過年過節先見到一兩面,我結婚佢肯嚟飲已經好開心」。由元配所生的張國榮,生前接受訪問時曾說過與父親感情淡薄。
由學師到成為師傅,馮榮欣在張活海的洋服店做了十幾年,「嗰時喺和安里住,4層高木樓,間開好多間房,行過隔籬就返工」。後來行業式微,他試過接定單回家,又試過轉做職業司機和洗熨工,「一個人,最大成就係兒孫自己搞得掂自己,我最大個仔都50歲,5個孫仔孫女有4個讀大學,有交代嘞」。
寫名片附詩句鼓勵人
退休數年,別人四出旅行享受生活,他卻大嘆無聊好空虛,「朝早飲茶,其他人打開份報紙喺度論政,拗到面左左,我寧願帶支筆去練吓寫字」。
他那用以派街坊的手寫名片,背後都附首打油詩,勵己勵人,「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人八十不稀奇……飲餐茶,剛好可寫6張」。老來重操故業,他說是偶然,「有次貪得意,幫個護士改窄個褲頭,我隨口話收佢20蚊,結果佢畀100蚊話唔使找,讚我手工好」。那份欣賞,重燃他心中一團火。「以前幫人做衫,試過俾人話你啲二打六一定唔掂,老咗反而想試吓自己係咪仲有真功夫」,揚言「聽日死,今日都要做嘢」的馮老,拖着他的戰車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