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一個雀籠,好似一個監倉,估計成40℃㗎」、「鍾意焗桑拿嘅就好囉,呢度免費」在觀塘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擺檔的小販們如是說。他們都是去年受觀塘重建影響的小販,在這個由市建局興建的臨時市場經營了近一年多,生意卻一落千丈。除了因為沒有冷氣,通風差,夏天室內溫度奇高,檔位之間的通道也十分狹窄,更因為市場的位置遠離以前的街坊熟客,令依靠鄰里關係的經營模式難以維持。
記者:張寶晶 攝影:陳海威
市建局斥資兩億元於觀塘同仁街興建臨時小販市場,安置早年受觀塘重建影響的小販,總共125檔,當中大部分曾於物華街擺檔,有些則從協和街及仁愛圍搬過來。
雖然這個臨時小販市場相比以前的街檔整齊乾淨,但猶如蒸籠般的設計卻嚇怕了檔主及顧客。牛仔服飾檔主唐先生的檔位剛好在上層「籠邊」西斜位,終日飽受「好天曬落雨淋」之苦。「屋漏兼逢夜雨,一打風落雨,嗰啲帳篷就會塌落嚟。好天就曬囉,尤其西斜嗰陣,要攞嘢遮住啲貨」。他說,自己的檔位尚算空氣流通,相信中間的檔位環境更侷促,形容這個市場的設計「好失敗」。顧客來到也嚷道:「真係好熱呀!入到嚟,就想快啲走。」
除了沒有冷氣,通風不佳,檔位之間的通道更只有五呎,十分狹窄。關注團體「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指,市場不單是買東西的地方,更可以促進街坊與檔主之間的人脈關係。「所以通道要夠闊,有啲空間畀大家可以坐下,傾下計」。
其實,這個臨時小販市場的地理位置看來很不錯,既鄰近觀塘地鐵站出口, 旁邊又有小巴及巴士站,不是應該「旺丁又旺財」才對嗎?但曾在物華街擺檔三十年的寢具檔主卓先生卻指,經過這裏的人的確不少,但都不會進來買東西。「都係急急腳走過,行去搭車,好少生客。」加上,搬了下山擺檔,以前的熟客都要走一大段路才來到這個市場,很不方便。
結果,由去年五月開業至今,這個臨時小販市場的生意都不太好。雜貨檔主曾女士說,試過一天只有數十元收入。從物華街搬遷過來的內衣檔主李女士指,以前一天收入有五、六百元,但在這裏擺檔卻少了一半,「有時唔發市都唔定」。袁智仁說,整個小販市場有差不多超過兩成的檔位空置,或者變了貨倉,沒有營運。「依家就話臨時五年,但係你知道重建會拖得好長,可能去到十年,其實我哋好擔心咁長時間,(小販)點樣生活到呢?」
究竟觀塘小販市集有沒有機會絕處逢生?請繼續留意動新聞的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