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號碼的故事 - 陳惜姿

電話號碼的故事 - 陳惜姿

找一個人,用辦公室電話分別在幾天打了好幾次,對方都沒接。這有兩個可能:一是電話號碼不對,二是我的電話出問題,而我相信是後者。最後用手提電話打,對方立即接了。
中文大學的電話,以前是2609字頭,正常不過的沙田區電話,從沒遇過問題。後來人多了,2字頭電話不夠用,便改為3字頭。我那時已不喜歡,覺得太像銷售電話,後來果然屢次被拒接。世風日下,壞人當道。不明來歷的來電太多,看到3字頭的電話不去接,是很多人的做法。可憐案頭的固網電話,廢了一半武功。
一個電話號碼,記載着一個故事。深水埗荔枝角道的飛鷹餐廳,餐牌上的電話仍是3-952XXX。這張餐牌簡直是歷史文物,六個字的電話,九龍要打3字頭,是幾多年前的事了?看到它,還以為自己走進《花樣年華》的場景。
作為一個九龍人,一定知道這號碼如何演化,最初是把3字加在號碼前,後來再在前面加上2字。不過短短幾年,號碼已由六個字變為八個字。
最近又鬧電話號碼不夠用,要動用4或7字頭的號碼,7字是傳呼機號,最好不去碰。剩下來的4字,又怕不吉利無人肯用。其實我不介意是否吉利,我更介意人家拒接我電話。我明白無法把銷售電話和平民百姓電話分類,配以不同字頭。但銷售電話擾人,卻是大家的共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