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秋天來了】
秋天來了。
古往今來這個收成時刻,中秋佳節加重九登高,親友相聚美景襯美食,理所當然。剛剛的星期二子華神發功,行九層樓梯買水果探婆婆提醒大家「惜食」,成功令相關機構捐款網頁冧server,成秋日佳話。然而按like後是否繼續「趁熱鬧」亂買亂食,捐出食物找人處理就叫功德圓滿?老一輩人多少看重食物種植誕生的過程,珍惜每一粒米每一個餅,入口特別滋味;要走在樹林唱歌感受秋高氣爽,不如秋前計好數,免得一夜快樂,結果變成滿垃圾桶的月餅、烤肉、膠燈籠與螢光棒,神憎鬼厭。
月餅消耗量

•2015年香港人最少買入270萬盒月餅。
•月餅盒排成直線,總長542公里,可從天星碼頭排到海南島。
•所有月餅盒叠起,高度等於331座ICC。
•按去年食用習慣推算,今年將棄置約100萬個月餅,碳排放量達686公噸,相當於從香港乘飛機來回東京1,088次。
據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月餅消費模式調查」,今年七成家庭選擇買月餅過節,以此推算,最少消耗270萬盒月餅,叠起來相當於331座ICC的高度。環保團體TrailWatch上星期到郊外,發現未到中秋,已有月餅包裝被隨處拋棄;中秋過後,何止包裝,按上年數字推算,淪為廢物的還有100多萬個月餅。中秋例牌講月餅,例牌寫浪費,例牌被忽視。今年中秋適逢雨傘運動一周年,接受開「例牌」制度的香港人,會否繼續例牌浪費,抑或選擇另一種態度過節,減少碳排放?
食德好:月餅回收需成本 增加碳排放
根據食德好的調查,上年香港人吃不完的月餅,有14%會贈予社福團體或非牟利組織,如果今年習慣沒有大改變,社福機構將接收到42萬個月餅,數量非常龐大,連食物回收機構也難以消化。「食德好」食物回收計劃項目主任范健儀說,他們的月餅回收計劃舉辦了三年,今年不再向生產商徵收月餅:「我們收了兩年,一年一萬二千個,一年八千個月餅。我們反思月餅越收越多,是否代表一件好事?其實回收的月餅越多,代表浪費程度越過份。」
月餅回收好像造福基層,讓買不起月餅的市民,有機會嚐到佳節美食。但眾所周知,月餅一般高糖高脂,過量製造和購買月餅,對個人健康、社福機構以及全球環境,也並非美事。范健儀認為,無論個人或企業,與其將吃不完的月餅送人,不如減少購買。「無論是收月餅還是派發月餅,都有一些碳歷程。我們需要從全港不同地區收回來,即使在就近地區派發,仍有運輸成本。在公司或商場放置回收箱,要印製樣式統一的紙盒,同樣增加碳排放和支出。我們今年準備了100個回收箱,每印一個成本約需六十元,對於我們來說負擔都不少。」



青協農莊:送有機蔬菜禮盒 長輩更合用
中秋節對親友表達心意,不送月餅禮盒可考慮送瓜菜。青協農莊推出有機蔬菜禮盒,禮物包括落單即摘的新鮮菜,和存放時間較長的瓜類,煮家常菜很實用,夠一家吃足三日。這些蔬菜因本地生產,運輸路程較短,碳排放量相對較低。包裝物料方面,農莊選用木瓜葉和蕉葉墊底,為蔬菜保濕之餘,也減少使用不能分解的物質。青協農莊項目經理彭玉婷透露,因農地有限,農莊只能生產約150個禮盒,每個禮盒的蔬菜組合不一,視乎收成,而今個秋季,就有莧菜、沙葛、青木瓜等農作物。
記者擔心,菜瓜壽命比月餅更短,也許更易造成浪費,但她認為,農產品的定位和月餅不一樣。「新鮮蔬菜一向建議新鮮食用,而月餅的生產目的,是存放得較久。」禮盒價格偏貴,彭玉婷說勝在「貨真價實」。「用化肥種植莧菜,只需兩星期便有收成,有機種植的話,就算超多太陽、沒有雨水,都要四星期才有收成,耗用的人力、物力和土地,都要雙倍。」有做生意的客人反映,送月餅司空見慣,送蔬菜禮盒更有驚喜。心動,但擔心老人家飛唔甩老土,難以接受「送菜」的新潮想法?彭玉婷賣瓜讚瓜香,笑稱老人家不知幾鍾意:「送月餅給老人家,他們很想吃,但礙於身體狀況,只能看不能吃。送菜他們才真正受惠,不知幾歡喜!」



記者實試
月餅變湯圓餡 大受歡迎
就算你不買月餅,但總有機會收到禮盒,且難以轉贈他人。與其切開月餅,嚐一口後放至乾硬甚或過期,不如搞搞新意思,將包裝已開、但未能吃完的月餅切粒,用糯米粉加水搓成湯圓。記者試用傳統蓮蓉月餅做餡料,做出來的湯圓,無論賣相或味道皆毫無違和感。最近同事食月餅食到厭,就算肚餓,見到月餅都怕怕,但換做薑湯湯圓後,很快就被吃清光。有同事笑月餅貴過湯圓,但想辦法吃完,總比浪費好吧!




資料來源:根據「食德好」7至8月期間進行之「月餅消費模式調查」,並以傳統月餅盒大小計算。
記者:陳慧敏、彭海燕
攝影:梁志永、鄧鴻欣
編輯:黃穎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