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果籽】秋日,一個人在途上

【讀書好×果籽】秋日,一個人在途上

中秋快到,暑溽漸散,自然是郊遊日子。近年在綠色生活潮流下,跑步、行山成為中產life style,發哥《賭城大亨》電影上畫時,行山會被野生捕獲、娛樂記者影到Nike阿徐跑步、Adidas的Sammi則跑山,周日地鐵總會碰上全副裝備的中年男女,由行山手杖、背囊、太陽眼鏡、衣服鞋襪,一絲不苟,當然少不了三十度還穿上貼身褲的怪現象。時尚總有吸引力,但行山經媒體宣傳後,變得越來越認真,講路線攻略、裝備、計速度、時間。或者我會更懷念八十年代,一班同學赤膊波褲,加個雜嘜鋁架背囊,隨行隨宿,漫無目的地在西貢遊玩的時光。

香港是行山的福地,四分三土地屬鄉郊,四分一是市區,互為毗鄰,在港島陽明山莊出發,經黃泥涌水塘,大半小時已抵孖崗山腳,可隨意選擇挑戰登山梯級,或走引水道平路,不到一小時便到赤柱,可以在大街排檔泗益食件㗎央多士,嘆杯奶茶,買件出口店剪牌Tommy Bahama夏威夷恤,施施然坐巴士回灣仔同朋友飲茶。香港行山就是如此方便,大家既然身在福中,為何要那樣煞有介事呢?台灣文學家劉克襄來港做駐校作家時,發現香港的「綠」是在大都會旁邊,獨步華人社會,當中並非偶然。百多年前英治香港首重保護淡水水源,免受中國掣肘,今日郊遊勝地水塘區,如大潭、薄扶林、黃泥涌乃英治早期工務工程,在挖水塘築引水道之餘,更必須保護樹林、郊野及人工造林,以保護潔淨水源地。英人政治考慮下不經意造就了百年香港生態。當年麥理浩、衛奕信總督何嘗不是輕裝一度,手執緬甸手杖穿梭八仙嶺及九龍坑山。

野武士行腳

正由於方便,所以在香港行山,應有總督一樣的悠閒及隨意,就像是到郊外散步一樣。日本作家久住昌之有感於「時下世人爭相散步的風潮都太做作了!散步應該是不花頭腦思考,隨興在附近走走,無所事事地閒晃!」於是決定效法江戶時代野武士精神,不上網查資料,不看指南書,不靠Google map走舊日東海道,由東京一路步行至大阪,並將經歷寫成《野武士一路向西》一書。他不是一口氣十多天走完行程,而是花了兩年時間,共步行了廿五趟。方法是這樣:今天走了十五小時,由神保町走到川崎結束,坐車回家,第二次坐車到川崎起步,走到藤澤,又坐車回家,下次就在藤澤起步,如是者像「接龍」一樣走路到大阪。他是一個人上路,獨自感受散步的風景,最後他回顧自己這次長途散步時說:「這個世界存在着不斷移動的點,名為『現在』。我們所處的一切就是『途中』。」至於途中的每一當下,就靠自己把握了。

走路的哲學

秋日獨自郊遊、行山、散步,其實至為合適,呼朋引類,徒添煩惱,因為路上一切感覺,都是個人的、孤獨的。最近法國哲學教授Frédéric Gros出版了一本關於走路的書《Marcher, une philosophie》,中譯本為《走路,也是一種哲學》,開宗明義批評將走路「體育化、時尚化」,正因為走路太簡單了,所以商人創造出各式玩意,導入虛假的體育精神。我們有否想過不騎單車、自駕、而用最慢的走路方式去目的地,為甚麼?就是因為我們要慢下來嘛!也同時為了暫時的自由,片刻的解放,所謂解放,是在雙腳步行時,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及外在負擔。書中介紹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的走路體驗,如尼采、盧梭、康德、梭羅、本雅明、甘地及宗教朝聖者,他們都在走路中得到啟發,在走路中與自己展開對話,在聆聽大自然外,更多是聆聽自己的聲音。
Frédéric Gros認為走路不需學習、不必技術、無需花費,只需我們的身體、時間、空間三個元素,就可以上路,這種回歸基本的走路態度,正是今天體育化毅行鋪天蓋地,人人在FB展示運動時尚的當下,重拾郊遊、行山、散步的意義!

《野武士一路向西》記錄了作者久住昌之用兩年時間,由東京散步至大阪的遠征。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介紹哲學家、文學家、朝聖者如何通過走路感悟人生。

劉克襄將香港風物特色記錄下來,寫成了《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是郊遊的好伴侶。

撰文:劉細良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