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應中共之邀到北京出席9.3大閱兵的香港民主派人士,回港後動態備受傳媒關注。狄志遠正式退出民主黨,湯家驊要求向泛民簡介與京官會面情況,李國麟有望連任立法會衞生委員會主席。他們只佔由三百人組成的香港觀禮團的百分之一,但閱兵前後受到輿論關注的程度不亞於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顯示其統戰價值已堪比大陸的八大民主黨派,要審視其地位、功用,自然也離不開八大民主黨派的歷史和現實的定位。
北上參與閱兵的三個民主派人士,被中共官方及香港媒體稱為溫和民主派。這種標籤有兩大問題:一是界定溫和與激進的標準是甚麼?是與劉兆佳提出的對「忠誠反對派」的界定標準一樣,視乎是否擁護中共執政、擁護中央在港權力?還是視乎支持或反對和平佔中,視乎支持或反對全國人大8.31決定?二是這種標籤的目的和效應是甚麼?是不是溫和派才能與中共對話、才能獲得政府資源,而激進派就要受到打壓?這是為了分化民主派,方便中共拉攏或打擊民主派,還是要製造羊群效應,讓市民選擇跟隨溫和派或激進派?
民主黨派絕不代表民意
對於不容和平集會的中共來說,79日的要求真普選雨傘運動自然是激進行動。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把和平佔中與伊斯蘭國相提並論,稱之為美國輸出民主的結果,港區人大代表鄭耀棠也曾以伊斯蘭國形容反水貨客示威。但是,把港人爭取真普選、反水貨客的示威行動,等同於伊斯蘭國綁架、斬首的殘虐行為,這種界定與港人的認知顯然有極大落差。如果中共再沿用這種標準去界定溫和與激進,決定拉抬或打壓,只會加劇香港社會的分化與衝突。
對於在閱兵觀禮團中佔百分之一的民主派人士來說,儘管今次與京官的私下會晤並未引起主流民意的反彈,顯示民意傾向支持民主派與中央對話,但他們如果因此將自己的地位抬高至中共與泛民對話的中間人、主流民意的代表,未免太過自大。他們有權向中共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爭取自己的利益,但他們與其說是溫和民主派,不如說是少數民主派。中國八大民主黨派的歷史和現實已表明,民主黨派可以在參政議政中獲取不少權利,但絕對成不了民意代表、絕對成不了中共與民眾的溝通橋樑。
分化只會繼續招致抵制
中共聲稱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還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中國現有八個民主黨派,包括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民主黨、致公黨、九三學社和台盟,在中共建政後分享了政治權利,也經受了反右、文革的衝擊,但從未擺脫政治花瓶的角色,近年因中共要求各級政府要有民主黨派人士,因此加入民主黨派更成為一些人曲線求官的途徑。
中共如果需要像八大民主黨派一樣的政治花瓶,可以按自己的界定去劃分香港的溫和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可以繼續抬高溫和民主派的地位和功用,可以給予「忠誠反對派」更多榮譽及資源,但如果要解決香港政治、經濟、社會深層次問題,就不是依靠閱兵觀禮團的百分一民主派及百分九十九親共人士可以做到的。
可以說,香港民主派目前面臨的環境堪比中共建政之前,需要直接面對民意,對民意和自己的前途負責。中共要得到民主派的合作,不是承諾給予部份民主派人士一定的權利就可以做得到,而是要恪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直接面對多數民主派所代表的港人要求真普選的民意。中共如果盲目抬高所謂溫和民主派地位,以此去分化、制衡民主派,以此為基礎去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結果只會繼續招致抵制而事倍功半甚至失敗。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