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危機中的良心—默克爾(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難民危機中的良心—默克爾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年輕時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只是末代共產政權下普通不過的公民,政治上不活躍,又不肯成為秘密警察(Stasi)的線人,只待在學院。每年最高興的日子是放假時出外旅遊。那時的她會從東柏林的家出發向南走,先到曾被盟軍炸成廢墟的德累斯頓,從倖免於空襲破壞的古老火車站坐火車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再沿多瑙河向東南走抵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她在那兒盤纏幾天,希望碰到西方來客,八卦一下資本主義陣營的情況。接着她會繼續經過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直到離希臘邊境幾公里的地方,那是東歐共產國家公民能「自由」旅行可以到達的極限。
據《Angela Merkel: a Chancellorship Forged in Crisis》所載,默克爾每一回都向自己許諾,有機會得跨過邊境到希臘這個國家走一趟,至少去一次(I'd like to go there, if even just once in my life)。
也許正是這份經歷,這份對自由及美好生活的刻骨渴求,默克爾對吸納東歐國家進入歐盟固然比其他領導人積極,她在今次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更是出類拔萃,贏盡掌聲,把同儕不管是歐盟的還是美國的比下去。
其實,今次難民危機並不是歐洲難民危機,而是全球的一場人道主義災難,不但歐盟各國該出手解決,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也不該袖手旁觀,只是大家都怯於國內反移民聲浪太大不敢果斷出手,只有默克爾及德國民眾真正展現了人道主義關懷。
今次難民潮遠因當然是幾年前的「阿拉伯之春」運動。那一場經群眾運動從摩洛哥橫掃利比亞、埃及、也門及敍利亞。那時全球大部份人從政府到傳媒到網民都拍手歡呼,認為是民主勝利,是掃除獨裁政權的契機。起初,這場群眾運動委實擊倒了一些獨裁者包括利比亞的卡達菲,埃及的穆巴拉克等;此外,盤踞敍利亞的巴沙爾政權也大為削弱。但是,掃走獨裁政權換來的不是西方朝野期望的民主中東、北非,而是部落軍閥內戰、分裂及對平民的迫害。利比亞到今天已是國不成國,敍利亞更成為ISIS的大本營,四處竄擾鄰近國家外還經此訓練各國死士,成為全球安全隱患。
在國不成國、家不成家下,大量北非國家人民、敍利亞人千方百計包括找蛇頭搭路離開本國,逃往歐洲;三歲敍利亞小孩在土耳其灘頭溺斃的心痛畫面只是人道災難一角。換言之,今天北非、敍利亞的亂局是西方發達國家進退無道的惡果,他們實在有道德責任牽頭處理危機。

美英承擔責任低

誰知,今天真正出力及牽頭的是在中東事務上最低調、最少介入的德國。姿態最高、最熱衷動手的英、美則瞠乎其後,承擔的責任不成比例的低。以美國為例,到現在招收的敍利亞難民不到五百,英國在歐盟強大的壓力下也只肯承諾五年內接收兩萬難民,比法國兩年收容24,000人少一截,跟德國準備接收數以十萬計的難民更是沒法比。
不過,最教人不齒的還是那些東歐的歐盟成員。他們不但堅決抗拒強制配額,還開出令人反感的條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只肯接收信奉基督教的難民,匈牙利則堅持自願接收(意味拒絕接收),其他如波蘭等態度也非常猶豫。想當年這些國家輸出大量難民到西歐,藉西歐各國的善意翻了身,有機會安穩、自由過活。現在他們卻連一點人道主義關懷也沒有,反而斤斤計較起來。
相比之下,同是東歐共產主義陣營出身的默克爾身影就巨大得多,高潔得多。至少她沒有忘記平民百姓對自由、安穩生活的渴求。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