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人言無畏】
親吻孩子、說聲晚安,大概是每位母親最溫馨的時刻,簡單一個動作,對離鄉別井的外傭而言,卻是遙不可及。香港約有33萬家庭傭工,大半都是母親,幾乎每日都有骨肉分離的故事上演,香港或許就是她們的悲情城市。即使萬般不捨,為了讓子女過更好的生活,年輕母親甘願孤身遠走,安撫別的孩子入睡。單親媽媽Jane Engelmann曾因分身工作,一對子女只得交給外傭看顧,可謂感同身受,她遂創立外傭合唱團“Unsung Heroes”,把母親的心聲寫成歌曲《I Wish I Could Kiss You Goodnight》,亦希望藉此展示外傭不常展現的才華。
星期日的皇后像廣場人山人海,在愉景灣國際學校的教室裏頭,同樣熱鬧。一年前,山頂小學的藝術教師Jane Engelmann在那成立了合唱團Unsung Heroes,向離鄉別井照顧他人孩子的無名英雄致敬。
她於1993年來港,過往曾於亞洲電視工作,身為單身媽媽的她因要兼顧工作,也曾聘用外傭Gloria照顧孩子,「每晚她都安撫我的孩子睡覺,而她自己的孩子卻在千里之外。」Jane於是創作歌曲《I Wish I Could Kiss You Goodnight》(下稱Kiss You Goodnight),顧名思義,歌名正是詞曲想表達的內容,「作為母親,無論日子過得怎樣,當你安撫孩子入睡,便是那天最精采的時光。」
合唱團在外傭間不是新鮮事,周日在中環或維園,不難聽見她們的歌聲,只是駐足欣賞的途人不多。4年前,Jane曾在愉景灣成立社區合唱團“DB Glee”,去年9月得到愉景灣國際學校提供場地後,她便着手籌備外傭合唱團。正式舉辦當日,本以為教室會人頭湧湧,結果場面冷清,只有數人懷着好奇之心踏進校園,「她們表現得很害羞也很安靜。」隨着參加者口耳相傳,慢慢有更多人加入,Unsung Heroes也逐漸成團。兩個月後,她們在愉景灣參加了第一次演出,唱出《Kiss You Goodnight》這首歌。
憑歌寄意的想法醞釀已久,歌詞旋律也早在她的腦海,只是成團後才寫出來,「當初播放時,在場外傭幾乎全都感觸落淚。」轉眼一年,眼見合唱團逐漸成形、踏上舞台表演,Jane也為她們自豪,因為她們大多沒有音樂底子,「許多人都不太自信,有些人聲音不錯,但是音高、力度等都要經過訓練。樂團要分高低音合唱,亦要同步,這對她們而言並非易事。」隨着樂團越來越多人認識,她們的故事也得到更多人關注,在11月西九舉辦的Clockenflap音樂節,Unsung Heroes亦會獻唱《Kiss You Goodnight》。
Virginia Anos:「帶來改變的力量」
一年下來,合唱團在外傭間流傳,每次排練也會有新面孔出現,平時排練大概有二、三十人出席,到表演時大家則會齊集一起,人數達五十人,Virginia Anos是其中一位。她來自菲律賓,今年49歲,來港20年,服務過3個僱主。當初也是受朋友所邀、懷着好奇心參加,《Kiss You Goodnight》這首歌不僅讓她回想起當年的憂傷,即使在訪問當日重提舊事,淚水依然不止。
「我是單身媽媽,離開時兒子只得一歲,到新加坡工作那天,正是他一歲生日。」Virginia受過教育,前往新加坡當家庭傭工前,曾在故鄉擔任教師,「菲律賓生活比較困難,那段時間我很沮喪,所以申請到外國工作。」她把當時的薪水比喻成香港的最低工資,出於無奈才到國外當傭工,「我把孩子留給父母照顧,哭了很久,即使如今回想也感傷心。」可想而知,當時的她有多掙扎,也是她唱歌時非常投入的原因之一。
母子重逢 怎料心如刀割
在新加坡照顧的孩子年紀跟兒子相若,於是她視如己出,「有半年時間,我都非常難過,每晚夜裏獨自支撐,與孩子分離是我人生最困難的時刻。」在新加坡,每個月只有一日休息,工作兩年半後她回到菲律賓,孩子無法認出媽媽,夜晚與他一起睡覺時,孩子哭了,因為他不喜歡媽媽,她頓感心如刀割。可惜與兒子短敍一個月後,她來到香港,一待就是20年。轉眼間,25歲的兒子也已成家立室,上月她剛回家參加婚禮,兒子邀她回家同住,算是安享晚年吧,這一刻她卻想留在香港,「我覺得自己依然年輕,還可繼續工作,我也很喜歡這裏。」
Virginia喜歡唱歌,有時也會在別人的孩子面前放聲,她說自己雖不太擅長,能參加合唱團仍覺得很開心,「讓我們自由說出家庭傭工的心聲。」服務了十年的現任僱主,知道她參加合唱團也非常支持。家在薄扶林,每次排練都要專程坐船到愉景灣,來回近80元的船票對她來說有點昂貴,但仍堅持出席,「我是合唱團一分子,如有排練都會盡量參加,也希望能鼓勵更多朋友加入。」回想過往的表演,試過在教堂演唱,為尼泊爾地震慈善表演,她說雖是挑戰卻很受鼓舞,「我很期待帶來改變的力量,不只是對我而言,其他人也能感受得到。」
Analyn Tapil:「我們不只是傭工」
排練現場,有人盡情高歌,新人則顯得較害羞,Analyn Tapil與Virginia一樣屬於前者。她父親是位出色結他手,或許得到遺傳,她自小就愛唱歌跳舞,自學結他也贏過歌唱比賽。來港後她曾是天主教菲籍人士牧民中心合唱團的活躍會員,後來更受邀在彌撒時彈奏結他,平時在僱主家中也會彈奏。最初聽到Unsung Heroes時她已心動,只是礙於工作而沒參加,朋友知道她喜歡唱歌便加以鼓勵,結果一起加入合唱團。
當然才華背後也是淚水與辛酸,Analyn今年47歲,20年前來香港當傭工,當年孩子只有歲半。骨肉分離在家傭世界見慣不怪,但思念是一種病,由於太想念孩子,她時常無法集中工作,結果工作尚未滿一年便回家。其間她再度懷孕,小兒子4個大時再度離鄉別井,在1998年到中東當了兩年傭工,那時候她同樣泣不成聲。2000年重返香港,輾轉服務過3位僱主,2009年在愉景灣服務英國僱主至今,僱主同為合唱團成員,也十分支持Unsung Herose。
兩度分離 只為兒子得到教育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Analyn每逢周日均在教堂度過,即使之前在港島居住,也很少到中環與同鄉相聚。搬到愉景灣後,僱主讓她周六到教堂、周日參加合唱團。之前她們曾為尼泊爾地震、菲律賓風災的受害者獻唱籌款,得悉即將參加Clockenflap,她顯得興奮,「合唱團展示了我們的才華,也能表達我們的愛心,我們不僅是傭工,也能做其他事情。」
年輕時,Analyn曾修讀電腦課程,可惜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無可奈何走上外傭之路,代價自然是聚少離多,無法見證兒子成長。因此,她深明教育的重要性,心願就是讓兩位兒子得到最好的教育。20年過去,大兒子完成酒店管理的課程,現在從事相關行業,小兒子正學習工程學,「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育,這是上天給我最好的禮物。」明年3月,Analyn也會回家參加小兒子的畢業典禮,她說自己非常期待。
導演籌款拍紀錄片
Unsung Heroes的動人事蹟也引起導演及英國製片人Joanna Bowers的關注,身為準媽媽的她在YouTube上看到她們的表演時熱淚盈眶,加上年初印傭Erwiana被虐一案判決,令傭工議題再度成為熱話,促使她加快拍攝紀錄片《The Helper》的念頭。目前她已拍攝了部份人物訪問,還計劃加入她們排練及參加Clockenflap的情景,並訪問外傭僱主,更打算遠赴馬尼拉、耶加達等地拍攝她們的家人。為讓計劃順利進行,Joanna也在kickstarter上發起募集,希望早日讓這班無名英雄成為主角。募集金額是8萬美金,現已籌得5萬多,距離9月15日限期尚有數日,絕對需要大家支持。
網址: https://goo.gl/4Sv1jk
記者:劉東佩
攝影:楊錦文、鄧鴻欣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