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字裏凡間】
過去一周香港足球重獲港人關注,不過以本地足球為題材的書籍不多,翻查一下,會發現多本著作都有「莫逸風」這名字。八十後莫逸風並非球圈人士,起初出書也是機緣巧合,現着手為七年前出版的《香港足球誌》推出修訂版,如實補充港隊勇奪2009年東亞運金牌、成立港職聯及最近的世盃外中港大戰,寫一本長達半世紀的香港足球史。
「假如沒有人去整理這段歷史,隨時間過去、相關人士離去、相片沒好好保存,這段歷史便會如煙灰般,一把風便吹散了。」如實記錄香港足球歷史的他叫莫逸風,一個像筆名的真實姓名,34歲的他過去八年至少出版了六本有關本地足球的著作,有說港足歷史、有介紹本地球會或球壇名將,「足球加出版」儼如成為他的代名詞。
莫逸風自認算不上是死忠香港球迷,至少他從未試過赴外地看港隊賽事,2006年他在非牟利機構「和富社會企業」工作,適逢贊助剛升上甲組的大埔足球隊易名「和富大埔」。2006年9月30日和富大埔主場對南華,是大埔運動場歷來首次上演甲組聯賽,逾兩千名球迷坐滿球場,熾熱氣氛令他腦海浮現了一個新點子,他開始思考出版書籍講述本地足球的可能性,因為其工作本身就是負責推廣球隊,這些機緣巧合,造就他翌年出版了介紹和富大埔球員奮鬥故事的《和富大埔──足可圓夢》,成為其處子作。
球賽氣氛熾熱 萌出版書籍念頭
由於迴響不錯,促使莫逸風再接再厲,有感2006年前談本地足球的書籍絕無僅有,他說:「可能一隻手數得完了。」印象中,就只有「阿叔」林尚義和盧德權合著的《香港足球史》和呂大樂撰寫的《我們的足球場》,於是他與拍檔黃海榮,耗一年時間訪問二十多位球圈界知名人士,由球員、教練、球證,到班主、評述員和經理人,寫成記錄40年香港足球史的《香港足球誌》,內容由1968年香港足球職業化講起,一直講到2008年。
在最新著作《好德》內,莫逸風提及中學時在一間已結業的二樓書店打暑期工,因而萌生對出版業的興趣,如今因為足球,令他重新與出版業聯繫起來,兩年前終達成理想加入出版界工作,他說:「沒有踏進足球界,可能到了現在,我仍是一個只懂發夢不去實踐,每天只是營營役役又抱怨現實的人。現在回想,足球實在帶給我很多人生機遇。」
遺憾缺胡國雄口述歷史
要尋找香港早期足球史原來並不容易,莫逸風指,即使是香港足總等官方機構,保留這方面的資料也不多,「有球會甚至將資料放在會所天台,一場大雨便泡湯了。」要填補這段空白的歷史,只能找回當年球圈人士口述歷史,「僅依靠官方留下來的零碎歷史資料,根本不能全面認識香港足球發展。」
重溯本地足歷史過程中,最令莫逸風遺憾的是未能成功訪問已故香港球王胡國雄,對方為人低調,總是婉拒受訪,惟有從身邊人憶述其事迹,但沒有當事人口述,他的歷史始終存在缺失,「對上一代香港球迷來說,球技最了得的香港球員一定是胡國雄。沒有胡國雄的故事,等於阿根廷沒有美斯、葡萄牙沒有C朗拿度,是失色的。」
莫逸風著作
2007年
《和富大埔──足可圓夢》
與黃海榮合著
記述當年升上甲組的和富大埔球員故事,有續集《足可圓夢II──大埔的七年足球紀》。
2008年
《香港足球誌》
與黃海榮合著
訪問二十多位本地球圈人士,論述1968年至2008年間40年香港足球史。
2010年
《李健和的上半場》
與李健和合著
香港足球名將李健和退休後首部自傳,講述其童年往事及在球壇奮鬥心路歷程。
2012年
《足動生命──在無家者的球場上找到愛》
與何秀蘭、李德能、林超榮、馬啟仁、梁國雄、梁款等人合著
十位作者撰寫十位曾沉迷賭博、酗酒、吸毒或欠債人士,參加無家者世界盃過程。
2014年
《好德——四個球迷對德國足球的狂熱與痴戀》
與劉舜文、天野、唐展翹合著
四位不同背景的作者,分享追捧德國足球隊的狂熱程度和陪伴其成長的回憶。
記者:余瑋
攝影:梁志永
編輯:陳漢榮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