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與難民接觸了三日,言談間感覺他們每一個決定都是leap of faith「博一鋪」。有人選擇全家出走,齊上齊落,但要冒在途中失散甚至喪親的風險;有人選擇隻身犯險,家人日後就不用走其舊路,但留在家鄉飽受戰火蹂躪,亦未必等得及移民申請。
在土耳其西岸,與60多人擠上小木船橫渡地中海的難民,是博一鋪;在匈牙利臨時收容中心突破警察防線逃走的難民,亦是博一鋪,他們不會盤算自己不可能跑得快過警車,或者會否在荒地餓死,而是奮身一博,結果成功迫使警方安排離開如垃圾崗的收容中心,結束無了期等待。
博贏當然亦有博輸,地中海沿岸2,600名亡魂就是例子,但這些難民不是在苦難中自暴自棄,而是在積極行動,希望為自己和家人尋找出路。
連續第二天在匈塞邊境難民營採訪,有一幕始終令記者難以釋懷。一位媽媽逼上巴士時遭撞跌懷裏嬰兒,她在人馬雜沓中撿回孩子,全家在驚惶與嚎哭中從人群裏擠出來,父親把裝着全副家當的旅行袋摔在地上,用阿拉伯文長嘯一句,然後趴在地上痛哭。
這些情景完全可以避免。匈牙利政府沒向難民交代安排,警察與難民又言語不通且欠缺互信,易生衝突。其實一位繙譯、一個大聲公已可解決大部份溝通問題,無奈匈牙利作為發達國家,卻有意無意未有盡力安排,難怪令人質疑她希望以惡劣待遇嚇走仍在途上的難民。
■記者林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