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香港面對比「九七」更可怕的深淵 - 盧峯

蘋論:香港面對比「九七」更可怕的深淵 - 盧峯

前幾天本報財經版頭條引述著名經濟分析員梁裕昌先生的說法,指香港正面臨「慢版的1997年」,最壞情況明年經濟將收縮,失業率或會上升至百分之六以上。而且,今次下滑周期長達數年,還看不到有任何新經濟動力可以帶動香港走出困局。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位分析員譁眾取寵,言過其實;也許有人會援用亞洲金融風暴後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的回應,指提出看法的不過是「二流分析員」,不必太重視。但只要仔細回顧一下歷史,再看看當前的政治經濟氣候,就不難明白這個警告不但有根有據,更是來得非常合時,大家有必要正視。
先回顧一下97年香港經濟發生甚麼事。當年正是香港樓市第一個「巔峯」或「顛瘋」期,從《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開始的大牛市到了盛極難繼的時刻,開口閉口就是「有買貴冇買錯」,樓價完全脫離市民負擔能力也視而不見,反而認為像日本般三代齊供樓是合理的做法。以炒賣樓宇而暴富的人紛紛登上財經雜誌及財經版的封面,彷彿升值遊戲沒完沒了,樓價創新高不再是新聞。
97年的另一個特點是對中國的無限憧憬,特別是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唯一窗口的幻想。那個時候內地企業開始逐步來港上市及啟動業務,從政府到投資者到不少市民都相信,中國政府會盡力托市,保持香港經濟繁榮及資產價格,好讓內地企業來港淘金更容易。

樓市脫離不了盛衰周期

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兩個泡沫都破滅。樓市終於出現早該出現的調整,短期內大跌三、四成後再不斷尋底,到03年沙士疫潮時更比樓市高?大跌近七成,蒸發了企業、小業主巨額財富,中國政府並沒有如想像中那樣托市,香港的窗口作用帶來的好處同樣有限,對提振資產市場沒幫助,對穩住實體經濟發展也沒甚麼作用。直到03年沙士過後內地放寬資金及人流到香港,才總算止住跌勢,見底回升。
當前香港經濟跟97年時實在非常相似,倚重的同樣是兩個泡沫:樓市長升長有加上中國經濟高處未算高,錢流人流令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甚至可以說,這兩個泡沫比97年時更厲害。樓價不但超越了97年的巔峯,不但貴絕全球,並完全脫離了市民收入增長及基本因素(樓價已超出家庭收入的14年總和)。而中國在快速增長20年超英趕美後更令不少人憧憬她將成為永不停頓的火車頭,只要搭上中國經濟增長的「便車」就能令香港經濟保持活力。
只可惜,泡沫就是泡沫,吹得再大,顏色再漂亮也依然是只有梘水和空氣的泡沫,沒有實質支持,爆破是早晚的事。
以樓市為例,任何國家、任何城市的樓市都脫離不了盛衰周期,都不可能長升不跌,調整只是時間問題。90年,當日本東京「皇居」土地價值足以買起整個加州時,有誰會想到這是泡沫的極致,有誰會質疑過三代一起供樓有問題。2006年次按危機爆發前,任何人走進美國的銀行說要買樓做樓按都輕而易舉,銀行並願意借出樓價105%甚至更高的款額予「業主」,而一般業主動輒來個轉按加按套現消費,因為大家預期樓價將繼續上升,物業投資穩如泰山。
實情當然不一樣。樓市泡沫爆破後,日本樓價拾級而下,東京市中心樓價已比香港平一大截,香港業主甚至因為日本樓價便宜而洶湧到日本不同城市買樓!

中國經濟出現放緩勢頭

事實上香港當前樓價比日本泡沫爆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已出現跨代供樓情況,住宅拆細分售以吸引更多購買力及資金不足的買家更成趨勢,再加上樓價遠超市民負擔能力。這個超大泡沫爆破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唯一未確定的只是甚麼時候爆煲而已。這不正是「慢版97」的光景嗎?
中國這個泡沫同樣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捩點。從去年秋天以來中國經濟已出現明顯放緩的勢頭,出口不振,內需乏力,資金緊絀,產能過剩,迫使政府慌不擇路採取各種「重藥」救市,甚至想透過催谷股市帶動消費及投資。誰知中國政府的官員仍然滿腦子「指令性經濟」思維,根本不懂市場經濟規律,催生的泡沫尾大不掉很快爆破,接着悍然出手「暴力救市」反而令金融市場奄奄一息,蒸發大量財富,令資金鏈更緊絀。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實體經濟不斷轉弱,產能過剩難以解決,人口紅利快將用盡,增長預期不斷下降,對政府管理經濟的信心大幅下滑。要知道「萬能政府」或「國家隊必勝」是中國泡沫的主要材料,少了這一塊,中國泡沫將無以為繼,倚賴這個泡沫的香港肯定受拖累,從投資熱點及資金熱捧對象變成「棄兒」。這樣下來,香港經濟怎能不像97年後那樣走下坡呢?
其實,那位梁先生還是太客氣了。香港面對的不僅是「慢版97」,而是比97更可怕的深淵。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