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發展新市鎮前,元朗一帶全是農田與魚塘,水源來自山貝河,發源於屯門以西九逕山東面的山脊,流經元朗平原,穿過南生圍然後流入后海灣。山貝河是香港少有的天然河道,在元朗新市鎮發展過程中,政府將山貝河市區段,即豐年、元朗中心、南屏及北朗的河道拉直,並利用混凝土覆蓋河床,防止河水氾濫。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元朗區人口約60萬人,為改善元朗市中心人車爭路情況,政府早於2008年提出在元朗明渠上興建行人天橋,近月,有關方案快提交元朗區議會落實,興建長540米、寬約7米的有蓋行人天橋,將西鐵朗屏站、安寧路、青山公路(元朗段,即元朗大馬路)及教育路連接。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多年來研究城市生態發展,提倡建築設計應把人與自然環境融合,「在這條具歷史價值的河道上加建天橋,把天然景觀完全遮蓋甚為可惜,其實有很多善用天然景觀的河道整治方法。」
他不時到外國考察古河道修復案例,印象最深刻的,是韓國首爾清溪川,一條貫穿首爾市中心的人工河。朝鮮時代,為解決雨水排出問題,太宗於1406年開始挖掘清溪川,其後因首爾人口增加,將這條原為排放雨水的河川同時排放生活污水,自此堆積許多垃圾及泥沙。1960年,為配合城市發展,索性將河道覆蓋成暗渠,1968年,興建高架道路。清溪川之所以能夠重見天日,全因2003年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2008年至2013年南韓總統)推動河道復修工程,將高架道路拆除,重新挖掘河道及進行美化,成為現時旅遊首爾必到地標。「我在黃昏到達,在鬧市中靜下來,可以近距離跟河道接觸,還看見在河中搭了一個台,台上有人表演唱歌跳舞,而四周有人圍觀,一條河將整個社區連繫在一起。」
此外,香港人喜歡旅遊的日本,很多城鎮也有多條河川貫穿,如東京基本上是河川城市,很多河道在江戶時代已經使用。雖然在戰後為追求經濟增長,將不少河川覆蓋,建成道路、天橋等交通運輸基建,但是至今,東京還有多條河川水道,如每年夏季舉行煙花大會的隅田川,各區亦有不少親水公園,讓市民可隨時跟河水接近。
鍾宏亮在日本不同地方考察,認為最能充分利用天然河川與當地文化融合的,是京都的堀川,「堀川雖然流經遊客熱點二条城旁,但是不容易被遊客發現,是一條較窄小的古河川。」在日本平安時代(794年至1185年),堀川已經是京都重要的交通河道,很多木材商利用堀川運輸,至江戶時代流行的京友禪,也是使用堀川優質水源發展起來的傳統漂染工藝。日本戰敗後,為防止河水氾濫,堀川被完全覆蓋,早在80年代中,京都居民組織成美化堀川通及堀川委員會,要求恢復堀川昔日環境。在堀川被混凝土埋沒55年後,2009年,堀川古河完全被復修,沿着古河建有公園優化環境。每年七夕,京都有兩條古河設慶祝活動,一條是京都最出名的鴨川,另一條就是堀川,除了用藍色LED裝飾成「銀河通道」,還有發揚京友襌工藝的「友禪流」。
記者:黃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