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之謎 - 利世民

利字當頭: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之謎 - 利世民

「失業率雖然跌,但勞動力參與率仍然係歷史新低喎。」有許多評論如是說美國經濟。
根據世銀的數字,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勞動力參與率,大概是60%。由2008年起,美國的勞動力參與率是65%,金融海嘯後,下跌了2.5%,但仍然高於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與此同時,德國的勞動力參與率卻明顯有所上升,尤其是在歐債危機後,增長仍然強勁。香港15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由82年的65%下降至只有61%,差不多跟「國際標準」睇齊。從不同年齡群細分的統計看,香港15至24歲組群的勞動力參與率,由八、九十年代大幅下降,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供應擴張;而25至65歲組群的勞動力參與率,由九十年代中一直在增加。
最值得留意是,香港65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由八十年代的16%以上,一直下跌至2008年的5.2%; 但海嘯後,這一群人都重新投入工作,勞動力參與率是8.8%。我不知道這是否因為海嘯後的低息環境,令到不少退休人士的現金收入銳減,再加上物價急升,雙重打擊之下,令到職場「銀髮族化」。不過可以肯定,更多銀髮族投身勞工市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治的論述,大概也是這段日子,香港社會開始辯論退休金的問題。列舉以上例子。我想帶出的訊息是,社會上有不少人的收入,來自財富再分配(也就是福利)以及資產的回報。財富再分配和資產回報的收入,可以影響到勞動力的供應。
過去廿年,資本的應用令到市場轉移到後工業的經營模式,企業需求更高技術的勞力,一方面促使企業轉向聘用學歷更高的人,另一方面年輕人花更多時間在學校。所以,勞動力參與率長期持續下降,並不代表經濟長期衰退。
過去幾年,美國的資本太過廉宜,勞工的總成本因為法規又在不斷上升,結果促使了企業用更多資本密集的方法去營運,遠的不說,單看Amazon的超級倉庫,這種本來要大量人手的工作,都轉用了機械自動化,這是經濟發展,也是勞動力參與率下降的一個原因。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