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副校風波越演越烈,親共勢力干預港大院校自主,《人民日報》刊登文章勸退陳文敏,政治干預彰彰明甚。港大學生及校友為了保衞港大自主,多個月來竭盡所能,終於令任命陳文敏一事重回校委會議程。而港大教授的意見仍會成為能否捍衞港大院校自主的關鍵。可是,風波至今,絕大部份港大教授依然沉默。
港大副校風波大半年以來引起了四面八方的爭議,一些媒體放大了學生衝擊校委會會議一事,令焦點不斷模糊。其實,陳文敏一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任命港大副校長的時候,進行政治立場審查,以配合梁振英在雨傘運動後整頓大專界的政策。附和政治審查的彭泓基說,港大校委會在揀選副校長的時候,要包括考慮「政治立場,因為本身不偏不倚,才能做一個真正好的管理者」。
依照這個說法,那現在許多親政府的大學校長及副校長也不適任,因為他們也不是不偏不倚。如果彭泓基所謂的「不偏不倚」是指沒有任何政治立場,那更是匪夷所思。一個受過高等教育、有獨立思想的教授怎可能沒有政治立場?如果校委會要求大學教授沒有政治立場,其實就是要他們對所有政治議題噤若寒蟬。失去宣揚自己政治立場的自由,也就是失去了思想及學術自由;失去了思想及學術自由,一所大學就失去了思想學術進步的良好環境。
大學不能失去學術自由
一間大學的學術及思想自由並非必然。在民國時期,北京大學本來沒有院校自主,受軍閥勢力干預,但經過校長及教授們的努力,北大走向自治。這樣的努力是建基於蔡元培及胡適一直堅持「自由與容忍」是學術發展必要的條件,學術不可受政治干擾。胡適認為,大學裏無論任何人,沒有這個權利,可以限制思想的自由,限制學術的自由。所以,胡適讚揚五四時期的蔡元培,因為他擔任北大校長的時候,招攬了不同政見的學者,有復辟派辜鴻銘、劉師培,也有主張擁護自由民主的胡適等人,思想互相激盪,終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1919年,蔡元培為了讓北大擺脫北洋政府在行政上及政治上的干預,提出「教授治校」,年輕教授胡適高調支持蔡元培。後來,胡適當了北大校長,貫徹學術平等及思想自由的精神,即使他不認同共產主義,也容許一些教授講《共產黨宣言》。另外,當時國民黨打算在北大設立黨部,以黨干擾校政。胡適在北大開學典禮時譴責外來政治勢力:「黨派不要在北大活動,不要毀了北大,毀了這一個再過多少年都不容易重建的學術機關。」
北大一直是政治勢力虎視眈眈的地方,胡適等人為了捍衞北大自主,長期與政治勢力抗衡。那時候北大的院校自主得來不易,胡適等人與軍閥對抗更隨時人頭落地,所以余英時稱胡適為近代中國「以道抗勢」的知識分子典範。相比之下,現在香港大學尚有學術及思想自由,但港大近年來不斷被校外的政治勢力干預,港大的教授竟然一直沉默無聲,何其諷刺!
胡適曾經預言在共產黨掌權下必定沒有自由,事實證明了他是對的。胡適等人用盡一生在北大提倡的自由精神,希望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學,但今時今日的北大已經淪為黨校,胡適及蔡元培時代的北大精神早就蕩然無存。如果港大變成北大那樣,失去學術自由,黨政控制學術,港大就真的完蛋了!
我沒有期望港大的教授好像胡適那樣當着蔣介石面直斥「總統,你錯了!」,但在港大面臨赤裸裸的政治打壓時,請鼓起丁點知識分子的道德勇氣,是其是,非其非。校委會在今個月會重新討論副校長的任命,任命陳文敏意味着能否守住港大自主。在關鍵時刻,請港大的教授不要沉默下去!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陳雅明
《學苑》前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