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進取的旅遊業(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不思進取的旅遊業
(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十多年前我去新加坡旅行五天,別人的反應通常是:「嘩!去三日夠啦!」可是,這十年來我多次往新加坡旅行,發現每次都是越玩越好玩,景點一次比一次多,令我想一去再去。
但香港自回歸十多年以來,新增的景點不外乎是迪士尼樂園、昂坪市集及挪亞方舟,就算連旅發局網頁羅列十大景點,其中的星光大道、尖沙嘴海濱花園及前九廣鐵路鐘樓,更是位於同一地區,而其他地點亦是一些老地方。既然我們常說旅遊業是重要的支柱,為甚麼十多年都沒有一些新的地方讓遊人參觀?觀乎鄰近地區,無論是台灣的經貿文創觀光夜市村和幾米月亮公車;韓國的松月洞童話村和地中海村;而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和不停有新元素的聖淘沙更是吸引不少遊客。
另外,若是購物的話,香港雖然號稱購物天堂,不過老實說去任何一個商場也是那些店舖,香港究竟有哪些商場或地方還容得下特色店舖?一窩蜂開名店、金行和藥房,可是我們還有很多值得購買的東西,不過已經被發展商逼到走投無路,例如我小時常吃的甄誠記椰子糖沒有了、在上海街一帶常被駐足欣賞的繡莊也執笠了,這些小店正是香港的特色,可是在時代的巨輪下一一消逝了。
就算連最引以為榮的服務業,從業員的心態卻也令消費者搖頭嘆息,食肆員工的嘴臉相信有不少人領教過、部份百貨業的員工更是不講普通話不招呼。觀乎台灣或日本等地,就算去便利店買一支水,店員都招呼周到,雖然笑容未必有多大真心,但起碼不會遭受冷待。
因此無論是特首、官員或建制派,只是不停譴責反水貨人士、或者糾纏是否取消限奶令一事,根本就只是夏蟲語冰。難道香港的旅遊業只是靠奶粉或者受零星的反水貨客而帶來大的影響嗎?我們沒有反思有甚麼能吸引遊客到港,購物和飲食對他們又是否有水準,而只是每每靠北望,希望內地放寬自由行或者期望政府打救,香港當年的旅遊業,不正正就是自己打出一片天,可惜回歸後一切都變得反智了。
靠人不如靠己,既然說零售寒冬或者經濟黑暗期,等到政策和措施出現,相信已經關門大吉了,還要信賴「適度有為」的政府嗎?

馮志豪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