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公佈八月份美國非農職位數據,解讀是增長遜預期。有人即刻理解成今個月議息,將不會加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班大帝究竟想甚麼,我們又不是他們肚裏那條蟲,加息不加息又怎可能說得準?聯儲局在過去的一個月,有兩個值得參考的資料:一,在Jackson Hole的央行年會,耶倫沒有參與,但比她更德高望重的費沙,在會上發言,訊息其實甚為明確,就是消費物價一直低迷,不是問題,也不用等到2%的按年升幅,才要出手。二,上星期發表的褐皮書(Beige Book),已經有不少聯邦儲備銀行反映,在地區層面出現薪金上調壓力。
聯儲局有足夠理據在九月上調目標利率。單憑一項八月份非農職位增長就指聯儲局不會加息,主觀願望意味甚濃。誠然之前也有人提出過,聯儲局要上調目標利率,不是單純改個數字那麼簡單,當中還牽涉到公開市場實際操作。博客「Econ記者」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隔夜逆回購計劃」的文章( http://bit.ly/1K0TvAA ),極為值得參考。
以通脹為例,不少人將之等同於「消費物價增長」,這明顯就是脫離了理論,也不符現實。不少人質疑,消費物價統計所選取的一籃子貨物,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信貸擴張的環境,價格上升大多反映在資產價格之上;消費物價很多時候被生產者和價值鏈中的企業所吸納,短期內多數未能反映擴張性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就算撇除先前提出之技術質疑,理論上也只可以說,在長期消費物價統計可以反映通脹情況,但在短期由於各種微觀因素的影響,單憑消費物價統計就說通脹是否在上升,肯定是不完全。
失業率和經濟增長,更加明顯是過時的概念。勞力和薪金,可能有效反映上世紀工業的社會狀況,但今時今日的企業以資本密集的模式營運,這兩個涵數又應該怎樣理解?這個題目,明天續談。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