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中大校友打電話嚟,話有記者要同左丁山講幾句,大打人情牌,唯有俾面俾面,同記者C在太平洋咖啡傾吓偈,但記者當係訪問,只能苦笑。
傾吓傾吓,記者C問及點解今日香港年青人咁反對中國,一時唔知點答。近月因為香港大學出現「等埋首副」嘅問題,弄成港大校友分裂,一派力撐陳文敏,一派力撐校委會,搞到宋恩榮教授呢位幾沉默寡言嘅人都上電台痛罵「禽獸不如」,令人吃驚。
宋恩榮顯然係鬧嗰啲衝入會議室及圍截劉遵義夫人麥嘉軒嘅人,呢啲人之中,最激嘅未必係港大學生,而係袁國勇意有所指之「粗口爛舌」校外人。在陸羽茶室與醫生C講起,佢話佢與宋恩榮陳婉瑩等人差不多同年入港大,眨吓眼近五十年,最近睇番因「等埋首副」而筆戰、簽名聯署嘅校友,幾乎全是1968-1975畢業嘅,例如吳藹儀、宋恩榮、程翔、黎則奮、石鏡泉、彭泓基、關品方、洪清田等等,醫生C慨嘆:「做乜成班老鬼在香港活躍足足四五十年,年輕校友去晒邊?」
呢個真係好問題,呢批港大校友位位年過花甲,仲係咁好火氣,十足當年在學生會互片咁款,此乃香港獨特現象。講番當年,呢班人幾乎全是愛國派、民主回歸派、千山萬水上北京認祖歸宗派。香港大學生由1971年起至1988年止,大抵都係親近中國,反對殖民主義嘅,令當時新華社非常開心,點解回歸後今天的大學生大多數恐共反共、抗拒與中國融合嘅呢?左丁山諗咗一輪,對記者C講:「我有一個假設(hypothesis),係大膽假設,需要小心求證,1989年天安門事件觸發香港一百萬人上街,係一個香港人對中國大陸情意結嘅分水嶺,香港今日最大量人口群,係由45至55歲,1989年佢地係19至29歲,六四上街前及上街後,佢地反北京情緒熱烈,其中有不少人之後跟隨父母或自己移民,今日香港就係呢批人擔當經濟、政府、社會主力。佢地嘅仔女大約係15至25歲,即係學民思潮及大學生嘅成員;1989年有十歲八歲,跟隨父母上街嘅,今日係35歲左右。你睇吓會計界、醫學界各專業界別嘅年青成員,都係呢個年紀,大多反建制,相信係天安門情意結嘅深遠影響。現在所有大學生嘅父母就係89年上街一代,或回流移民一代,故此佢地心理上抗拒中國,同宋恩榮、陳婉瑩嗰代長者大學畢業生完全不同面貌。」吹牛就係咁樣吹,求證還需政治學者社會學學者去深入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