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8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白露」之始,顧名思義,就是看到露珠之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意指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份入夜後開始凝結在較涼的地面和植物上,到清晨便看見晶瑩剔透的「秋露」。
每年西曆9月7日或8日,當太陽達到黃經165°時,就是白露伊始,直至9月下旬下一個節氣「秋分」為止。儒學經典《禮記》月令篇則這樣記載白露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白露過後,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準備過冬。民間諺語亦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可見白露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翻查天文台資料,1981至2010年本港8月份的平均最低及最高氣溫,整月維持26至31°C,但一踏入9月,氣溫區間則由月頭開始逐漸下降,至月尾已跌至25至29°C,以最高氣溫跌幅較顯著;而9月正好橫跨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若單看平均氣溫,白露上一個節氣「處暑」有28.5°C,白露微跌至28.1°C(下跌0.4°C),但至秋分便顯著跌至27.3°C(下跌0.8°C),顯示白露過後,本港天氣明顯轉涼。
故俗語有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8月下旬的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但到18天後的白露,就不應赤膊裸體,以免着涼。當然亦不乏與農產有關的白露諺語,如「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指白露前後若有露,晚稻則有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