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細作】
雨傘運動改變香港政治生態,啟發年輕一代積極參政,多個傘後組織計劃出戰區議會選舉,希望從社區出發,重奪香港未來。和平佔中發起人陳健民、戴耀廷感到鼓舞之餘,亦提醒傘兵要做好心理準備,未必能像泛民般在2003年區選「大翻盤」。但戴強調,若有延續民主精神的人長期在社區工作,11月的區議會不論輸贏,「其實都係贏咗」。
難像03年泛民般翻盤
陳健民早前說過,擔心傘兵參選區議會若落敗會有強烈挫敗感。他接受訪問時解釋,過去區議會選舉結果顯示,現任議員有八成會連任,「所以雨傘嘅人要有充份心理準備(落敗),否則會好大創傷。如果以為拎住黃傘就會贏,對唔住,我睇唔到今次可以好似2003年咁(泛民)可以大翻盤」。他希望傘兵對社區提出新的想像,吸引一班過往不會在區選投票的中產,並吸納年輕選票,同時平衡社區居民切實需要。
戴耀廷亦指,即使傘兵在區選大敗,亦不應視為打擊。他強調社會行動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帶來制度轉變,傘兵參選區議會可以為下一次社運捲入更多人而作準備,直至要求改變的臨界點到達,「建制內(即區議會內)有人就可以馬上承接改革嘅路向」。
戴耀廷說:「要問自己一開始預咗玩幾耐?一次過贏就玩落去,輸咗就算?咁你就唔好選喇。」他強調,參選區議會關鍵在於參加者可以堅持多久,指至少要預4至8年時間在社區工作,讓居民了解其理念,為社區管理帶來新氣象,「有班人肯咁做其實係贏梗,開始扭轉地區管理嘅思維,若果冇呢種思維,輸咗就真係輸咗喇」。
陳健民說早年參與社區工作時未有政黨出現,反而有更多居民領袖會參與、發聲,「自從有政黨,泛民、建制兩邊往往係鬥快,入紙去區議會,開個記者會,拉條橫額去房署等等,請願完就冇咗居民參與,新一代參選人要意識到,要更多畀居民捲入,希望係新氣象」。
■記者陳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