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 大虛幻 大糾結(內地學者 姚遙) - 姚遙

大閱兵 大虛幻 大糾結
(內地學者 姚遙) - 姚遙

9月3日,在西南邊陲的小城市,走在遍地是污水的菜場裏,各家小商店的老闆們開着電視,看着同一個畫面,2,600公里外的天安門廣場上,肅穆的高級官員按照權力的排位依次站在不同的位置,下面是整齊劃一的軍人佇列,踢着正步踩過天安門前的長安街。
互聯網中的還有另一番世界,一群人瘋狂刷着國旗和閱兵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一群人努力地普及甚麼是法西斯,甚麼是抗日戰爭的真相;還有一群人挑選着不斷翻新的素材,絞盡腦汁的編排段子,嘲笑人類歷史上越來越少見的正步奇觀。
分裂的資訊流,和大閱兵的主題一樣模糊,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活動,全然看不到反法西斯的影子。領導反法西斯戰爭的中華民國政權,黯然的在台灣島上回憶過去。二戰結束不到四年,大陸本土之上已然變幻大王旗。作為內戰的勝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鏟除了前政權領導戰爭的紀錄和記憶,對日作戰的官兵受到政治迫害,城市和鄉村爆炸性的開發建設掩蓋了歷次慘烈大戰的遺蹟,國民政府莊嚴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書文本雪藏至今,作為日本佔領軍之一的國軍第67師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內戰,也被投入內戰的熔爐。一個戰勝國已然忙碌得沒有工夫去想起曾經取得過一場慘烈的勝利。
被閹割後的歷史任人打扮,抗日戰爭淪落為橫店影視城裏批量產出的鬧劇,一批又一批的日本人被各種滑稽的方式殺死在電視劇中。二戰記憶在政府主導下忽而親日忽而仇日,面目變得模糊不清。二戰結束70年以後,政府希望撿起這個全球共同的話題,用來重新體驗一把權力的滋味,俯視千軍萬馬呼嘯而過的壯觀景象。這個突然的舉動,尷尬地遭遇了國際社會的冷漠,預期中萬國來朝的局面沒有出現。即便是本土國民,對突來的盛大閱兵也有些手忙腳亂。一家賓館打出電子橫幅「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被傳到網絡上成為新的穿越故事,1949年成立的國家取得了1945年的二戰勝利。而在閱兵的報道中,一位叫蔡葵的嘉賓帶着父親蔡明德在遼瀋戰役中俘獲的戰利品一隻手錶去參加閱兵,他希望父親在天之靈可以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及和平崛起,然而今天的主題本應當是二戰而非內戰。

竄改歷史圖築大國夢

雖然沒有歷史的依托,閱兵依舊延續着給社會打雞血的使命。男兵整齊的步伐,女兵挺拔的胸部,明晃晃的刺刀,噴射着濃煙的戰車和巨大的導彈,營造着一個船堅炮利的帝國,如同強心針一樣刺激着底層社會的信心。
再宏偉的閱兵,最終就留下一百分鐘的視頻。繁華世界,何嘗不過一掬細沙變成的壇城沙畫,喇嘛們嘔心瀝血創作完華美的世界,隨後的一刻會被毫不猶豫地掃掉,將其頃刻間化為烏有。
在華麗閱兵的背後,主流國家沒有參與,藍天不過是臨時製造的假象,不遠處天津的爆炸還沒收尾,股市正在一塌糊塗的掙扎,經濟還是沒有十分的起色。這百般糾結的現實,才是被一百分鐘閱兵激動得熱血沸騰的平民,馬上就要面對的真實世界。
一場精心營造出來的反法西斯閱兵,依舊依靠着竄改的歷史,這樣試圖樹立的大國夢想,就如同馬上又要消失的藍天一樣,不過是一場要落幕的戲。閱兵的夢有多大,真實的虛幻就有多大。

姚遙
內地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