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歐洲皇室鍾情捷克工藝 國王玻璃杯

【旅遊籽】歐洲皇室鍾情捷克工藝 國王玻璃杯

【旅遊籽:賞物尋源】
講起波希米亞,腦裏想起披着紗巾、穿着隨意、慵懶得來特立獨行,或帶藝術家氣息的浪遊吉卜賽人。波希米亞源於阿爾卑斯山脈,山脈北邊,連同今日捷克一帶,是滿滿一片森林地帶,出產良好的矽砂、耐火黏土等原料,配上木炭,就地蓋窯,形成玻璃村。各村的玻璃秘技不外流,卻孕育出漂亮的玻璃工藝。由十三世紀開始,波希米亞文化就由透着綠林色彩的「森林玻璃」開始,至近代發展成晶瑩剔透、折射着陽光的玻璃藝術,連在一起,亦為各國皇族及富豪所喜愛。「發展才是硬道理」,昔日港人甚麼都手作,今日就有特色劏房與精美豪宅,但好像怎想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工業。

谷到面燶 飲住啤酒吹玻璃

1936年手工雕刻"Drinking Set Baroque Amold Zadlkow"珍藏品。

從捷克首都布拉格乘車約兩小時,來到著名的溫泉小鎮Karlovy Vary,水晶玻璃工藝品牌Moser的發源地,小工廠裏幾十個玻璃雕刻師捧着長棍子,在高達攝氏500-600度的窯爐前燒玻璃。工場裏空氣悶熱,看着那給燒成橙紅色、萬樂珠似的玻璃,玻璃匠輕輕一吹,就變成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讓人心動。每個導賞團都可讓一位旅客,親嘗吹玻璃的感覺。然而,站在台下距離熔爐兩米左右地方的我們都覺熱,旅客Jun踏上台,置身熔爐之間,身邊被熔爐圍繞的熱更甚於我們,幸好有工匠在旁邊的雪櫃拿出冰凍捷克啤酒給Jun降溫,好貼心喎。這是Jun第二次吹玻璃,第一次太心急,玻璃球未長成已卜一聲爆了。壞掉的玻璃只能回收,重做別的玻璃擺設。今次他再以連接着玻璃、起碼10kg重的長鋼管,保持冷靜地轉動鋼管慢慢吹,中間要小休一下讓玻璃略乾定形,並平穩轉動避免地心吸力讓它變形,但玻璃乾得很快,突然間又要加速趕在它全乾時起勁地吹。看Jun谷得眼睜面紅,頭暈暈的,工匠又貼心地遞上啤酒,這可不是消暑般簡單,而是幫你補充失去的礦物質,再吹出來的玻璃都會好一點。

注入金色顏料的玻璃球在陽光下叠羅漢,倒映出同一個世界。

Milan Holubek最愛把古典名畫雕刻到玻璃上,用不同層次的光突出立體感及色彩。

首先溫柔地吹開玻璃,稍停一會並轉動玻璃待它稍冷卻,再一鼓作氣讓玻璃球成形。

國王玻璃表達奔放思想

其實捷克十三世紀時出產世界最優質的銀幣、十六世紀則有棉布產品等,但隨着瘋狂淘銀業息微與戰爭過去,現惟有玻璃製造業,仍站在世界頂端。話說在1857年,雕刻家兼企業家Ludwig Moser,開了家小小的玻璃工藝小店。很快被奧匈帝國的國王發現(1867年至1918年中歐的二元君主國,匈牙利跟奧地利都是同一個君主統治),請他為皇室訂製皇室玻璃,至今連愛德華七世、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挪威國王Haakon VII av Norge、西班牙國王Alfonso XIII、捷克總統Tomáš Garrigue Masaryk、波斯國王及教宗Pius XI都喜愛,甚至長期訂購這些餐具及藝術精品,所以獲得「國王玻璃」的稱號。
原來在二次世界大戰及納粹佔領期間,捷克玻璃業受到破壞而停頓。由1939年到1989年,捷克可是走在社會主義上的黑暗時代,繪畫、雕塑、藝術都受到壓制,像中國文化大革命年代的宣傳畫一樣,只能歌功頌德。戰後百業待興,玻璃僅用在製作日用品或建築材料範疇,然而因為玻璃業在十八世紀時被Moser發揚光大,成為歐洲多國國王、宮廷盛宴的指定用具及收藏品。威水嘛,所以統治者就對它的管治放寬了些,沒管他們的創作內容,玻璃變相變成藝術家表達奔放思想的媒介,對社會有團火的藝術家,都集中到玻璃製造工場去,直接或間接,把捷克玻璃藝術推到六、七十年代的高峯。

英女皇與捷克前總統Vaclav Klaus以Moser的玻璃杯碰杯。

Pope John Paul II(1997)使用由無鉛玻璃製作的十字架。

在國寶上刻世界名畫

匆匆一瞥,我等旅客顯然是來搞亂檔的。但今年63歲的Milan Holubek,從小就喜歡手工藝,特別喜歡透過玻璃,從折射的光線看世界。1971年18歲一畢業,就跑到玻璃專門學校學師,師從當代著名的玻璃雕刻家Ivan Chalupka。那是戰後捷克玻璃業起飛的七十年代,要是能熬過十年成為玻璃雕刻家,可是個鐵飯碗,生活無憂。但捱過十年殊不容易,學徒式基本訓練約三、四年,然後在工場裏執頭執尾,直到你能造出100個毫無瑕疵的玻璃水晶,才得Master之名。玻璃學校年年開班,但每年竟只得三、四個學徒能躍升為「Master」,其他人去哪了?導賞小姐只聳聳肩,如此激烈的競爭聽得我們汗顏。而Holubek一做就是44年,日日埋首工場未言休,講來講去,除了有耐心與毅力以外,最緊要還是興趣:「你一定要把工藝視為興趣,一定要愛它才能做到好東西。對我而言,這是興趣多於工作,而且我有一個好老師。」人手製作的玻璃本身非常堅硬,卻因為質地薄,矛盾地非常脆弱。店裏不時有人輕敲高腳杯,聽聽清脆的聲音,導賞小姐卻說這會刮花玻璃,萬萬不可。展示的玻璃餐具上,除了細花,還刻有海底世界、北極熊、世界名著巨獻,Holubek最愛挑戰這既硬且薄的國寶級玻璃,在上面刻世界名畫,他執着手上仿十八世紀Bouguereau Adolphe William《抵禦愛神》的玻璃雕刻,好精神:「層層打磨,透過玻璃不同層次的光影折射,可以表現立體感及色彩感的。腦裏必須先有形象及目標才可做好,因為我不想它只是相似,還要複製原作的氣氛。」

中東家庭豪買五套

除了我們這些來逛街看博物館的觀光客,來這裏的都非富則貴。近年除了多了大陸豪客來掃貨,人多勢眾的中東家庭才豪氣得嚇壞人。售貨小姐說,他們一進門就會指着櫥窗裏,一套九件,每套六組,共計54件,釀上18K刻花金邊的玻璃餐具組合,一來就訂五套,還說:「家裏小孩多,常弄壞,多買幾套替換。」我看看價錢,最小的酒杯都要4,498港元,一個小酒杯吃掉我們一個月飯費。

專業Glass Master示範,趁玻璃燒得橙紅,把玻璃定形再吹。

距離熔爐一米多,還是感受到熔爐的熾熱。

"The Bridges between the Centuries"由多個雕刻師同時吹玻璃,把多個年代的代表玻璃作燒在一塊。約97,510港元。

1927年設計的小花高腳杯"Marienbad 1927"。約400港元。

Moser Sales Gallery
地址:Kpt. Jaroše 46/18360 06 Karlovy Vary
電話:(420-353)416 136
網頁: http://www.moser-glass.com

如何保養水晶玻璃製品

玻璃由混合氧化物,或融化後變成的氧化物為原料製成的,裏面融合了上千上百的化學成份。 那年代的玻璃更含鉛,所含比例達30%以上的更稱為「全鉛玻璃」,今日港人一聽就怕。惟現代人越來越講環保,1950年後,Moser研發出無鉛玻璃,一來不怕影響玻璃師傅的健康,較低的熔化溫度亦可減少原料揮發,用來喝酒也不怕喝到鉛呢。
水晶玻璃硬度奇高,卻矛盾地非常脆弱,撞不得。自問不是可以「買定幾套替換」的中東大豪客,幾千幾萬元買隻杯或餐具,當然希望留傳後世,那就得細心保養。

請戴上柔軟綿質手套以防指紋;

連一粒小塵埃都可以刮花水晶,所以要以不含絨毛的布料,輕輕力除塵。

你以為雞毛掃夠鬆軟?惟中間條羽毛骨會刮花你的水晶,大忌。應用溫水輕輕浸洗,但時間不能太長,免得削弱其承受力。

水晶玻璃間不能靠太近,長時間儲存勿用發泡膠紙或膠袋包起,免得包裝袋潮濕造成損害。

避免放在惡劣的溫度及濕度裏。

人手雕刻的"motif Fish Paradise"。約50,846港元。

TRAVEL MEMO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查詢:2802 2212 (捷克領事館)
機票:
香港來回布拉格經濟客位機
HK$8,577起
貨幣:
1港元約兌3.1捷克克朗,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
查詢:
http://www.czechtourism.com (捷克旅遊局網頁)

鳴謝:捷克旅遊局、瑞士航空

記者、攝影:陳慧敏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