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投降前的掙扎(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日、德投降前的掙扎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日本最長的一天》是齣難得的好戲,內地那些所謂抗戰「神劇」實在沒法比。人家沒有那份幼稚的民族主義狂熱,沒有那份無根據的自鳴得意。人家有的是對戰爭的內省,對國家、國運、國體的反思,還有對歷史的尊重。
仔細了解一下,原來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是以著名昭和史學者半藤一利的書──《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為藍本。半藤一利及團隊花大量時間取證及訪問仍能找到的相關人物,包括天皇侍從如德川義寬、戶田康英等,盡量找尋可靠及第一手資料,最後在1965年成書,並在1995年二戰結束50年再版。既然有嚴謹史學著作為參考,又有歲月的沉澱,難怪《日本最長的一天》如此紮實緊湊。喜歡電影的人該找半藤一利的書看看。
喜歡大歷史的人總覺得歷史進程被某種人不能控制的力量推動,有的認為是生產力及生產關係的變動,有的認為是某種意識形態作祟。看過《日本最長的一天》後你不能不重新思考人的因素、偶然因素、偶發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有秩序投降或玉石俱焚

到了1945年日本將會戰敗大概沒有懸念。即使日本軍大本營最主戰、最自欺欺人的軍官都明白國家是在垂死掙扎。問題是如何戰敗,是有秩序的落敗投降還是土崩瓦解變成無政府狀態再由零開始。
正是在這個關節口,個人的因素起着重大的作用。天皇裕仁若果不接受《波茨坦宣言》及決定無條件投降,當時的日本軍方及政府根本無人能作出這個決斷,只能在「神風特攻」之類的無謂犧牲下繼續作戰,直至整個日本軍政系統、社會體系崩潰為止。
若果陸軍大臣阿南不是堅決頂住壓力,保住軍隊特別是陸軍指揮系統的統一,只怕日軍早已陷於分裂,出現叛變內戰的機會不能低估。又若果最後關頭發動「叛變」想脅持天皇的少壯派軍人成功,改行本土決戰以焦土迎擊美、蘇及其他盟國部隊策略的話,日本軍民政傷當然慘重得多,只怕更可能國不成國,有部份地方如北海道大有可能自此被蘇聯佔領,成為蘇聯領土,甚至比德國一分為二的情況還要糟。
事實上,蘇聯的野心一點也不能小覷。從8月向日本宣戰以後,她不但全速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推進,並且用強大的海軍重佔日俄戰爭時失去的庫頁島南部(日本稱為樺太)、千島群島及毗鄰北海道的北方四島。若果日本繼續作戰,蘇軍直接開進北海道是免不了的事。以蘇聯對領土的貪婪,一旦佔領了的土地根本不會放手,即使後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願意讓日本重新立國,北海道也肯定永遠喪失,情況就像爭取了60多年來未能爭回的北方四島一樣。
忽然想到那齣講述二戰末年納粹德國投降前最後十二天荒誕光景的電影《Downfall》(希特拉的最後12夜)。在這個最後階段,納粹德國最高層包括後來自戕的希特拉選擇的是玉石俱焚,以不惜犧牲平民的辦法迎接免不了的潰敗。最後不但死傷枕藉,國土大幅被佔,國家民族更一分為二。
日、德兩個國家,兩種選擇,兩種結果。比較一下她們投降前的掙扎教人更覺得偶然的因素、個人的決定在歷史進程中絕非無關痛癢。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