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擴大自由行是死路一條 - 盧峯

蘋論:擴大自由行是死路一條 - 盧峯

香港的遊客數字才不過稍稍減少了幾個百分點,零售銷售也不過略略減了一些,部份零售業界代表、企業已經在大呼「世界末日」,不但要求政府作出這樣那樣的支援,還不惜提出要再增加內地自由行城市的數目,好令內地客來港的數目回升,增加營業額。而那位「講大話唔眨眼」,為了保住權力不擇手段不講規矩的梁振英則再次打倒昨日的我,公開表示要採取一些措施救亡,又把旅客數目下跌歸咎於民間的反水貨客行動身上。顯而易見,這些權慾、利慾薰心的政商權貴又想再來一招「大開中門」,胡亂增加內地遊客數目以增加自己的利潤及政治本錢。
對於這種短視、不負責任及罔顧香港社會承受能力的建議我們堅決反對,認為「大開中門」的做法對零售業及消費市道幫助甚微,卻會進一步激化中港民眾的矛盾,加劇對立情緒,長遠來說不但會「趕客」,並將令香港社會更分化撕裂。

權貴視之為免費午餐

指「自由行」政策沒有好處是脫離事實的說法,特別在○三年沙士疫潮後百業待興,市民對經濟、消費信心欠佳時,這股新的消費動力的確有提振的作用,改善了整體市場氣氛。但由於政經權貴的自私、短視,把「自由行」變成「免費午餐」來增加自己的政治商業利益,對遊客、水貨客不斷增加帶來的後遺症視若無睹,反而繼續加碼擴大自由行城市數目。結果,政策不但扭曲了本地的零售業結構,令藥房、名店、金行「佔領」大街小舖,令特色小店、幾十年老店無處容身被迫結業,也令租金狂升,帶動通脹及物價大幅上漲。
更可怕的是,增長不受限制的內地旅客對市民的日常生活從交通到生活空間到公共衞生都造成重大衝擊。搭車難、行路難、飲茶難、購物難連郊外遠足露營也難。正是在內地遊客逼爆香港的情況下,中港特別是中港民眾之間的關係驟變,社會上出現普遍的厭惡、排斥情緒。近幾年一浪又一浪的反對水貨客以及抗議內地遊客的行動不過是這種情緒的爆發而已。
儘管這些抗議有時行動過火過激,但也正因為市民的自發行動才迫使特區政府調整政策,暫停擴大自由行範圍及加強對「自由行」旅客來港次數的限制,避免問題惡化,並讓市民稍稍有喘息的空間。可以說,現時旅客略減正好是紓緩對抗及緊張氣氛,減輕中港矛盾的機會。
一旦再「大開中門」增加「自由行」城市數目,反旅客、水貨客行動肯定捲土重來及升溫,中港民間的對立矛盾再次加劇;從社會到政治氣候都變得高度對抗性。這對香港的社會穩定,對香港的國際形像,對香港這個「旅遊品牌」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零售業服務質素下降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零售業界因自由行旅客洶湧而至養成了只想食老本、賺快錢的心態。產品、服務沒有甚麼改善,服務質素更有不斷惡化的趨勢。不管是一般茶餐廳以至五星級酒店服務都大不如前,價錢則漲了又漲,這種「欺客」的情況其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今次旅客退潮正好迫使零售業、餐飲業界反思及調整做法,重新重視顧客特別是本地顧客的需要。要是再次放鬆限制,只會令零售業界不思進取,無心提升服務。對香港消費之都的發展而言實在是弊多於利。
至於旅客人數稍降造成較多舖位空置及租金下跌更是一個好消息。要知道香港商舖租金的「瘋癲價」根本難以維持,並且成為商品、餐飲價格升完又升,脫離市民消費能力的元凶。而且,那些每月過百萬租金舖位除了對業主有好處外,其他人從零售業到消費者都是壞事,更大大礙塞了新經營者入市創業的機會。假若租金因自由行退潮而下降,香港的購物地區將出現新面貌,不再只有名店、藥房及金行,可以有多點本地的色彩,對市民及遊客而言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
自由行政策帶來的巨大旅客量已令香港社會吃不消,政治經濟問題叢生,零售旅遊服務水平不斷下降。現時人潮稍退正好讓各界處理累積了的壓力、矛盾,重新思考旅遊業及整體經濟發展的方向、策略。若果因一時低潮大開中門,再擴大自由行範圍,社會的矛盾、怨氣將再爆發,香港更難走出當前困局。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