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九十六歲,精神奕奕,思路清晰。他說一班老朋友都開始胡塗了,昨天的事今天忘,有一次大家約了在一個朋友家裏打麻將,麻將牌卻找不到了,翻箱倒櫃,最後發現原來在冰箱裏。但是,郝柏村說,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相,不用查資料,全部在他腦子裏清楚地記着。
這是有線電視關於抗戰終結七十周年特輯裏的片段,特輯做得很詳盡,訪問了各色人等,表達了不同立場,有一口咬定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的大陸歷史專家,也有郝柏村這樣堅持民國政府才是抗戰主導的見證者,還有日本的學者在中國人一片「抗戰勝利」的亢奮中,表達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只覺得一九四五年無條件投降並不是敗給中國,而是敗給了美國。
歷史就是這樣,不同的人闡述不同的觀點,講述不同的「真相」,加之「成王敗寇」,勝利者和失敗者寫的歷史都未必靠得住,就像一場平型關之戰,中方報殲滅日軍一千多人,日方說只死了二百。這種人數上的出入,就是勝利者和失敗者各報「史實」的出入,都不大信得過。所以,要想知道歷史真相,必須兼聽,越是跟事件無關的人,越信得過。兼聽越多,離歷史真相越近。
至於抗戰是不是「勝利」,那可以套用中國人一句話:「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哪怕極慘,挨出頭便是勝利。強敵沒有贏,自己守住了,就是贏了。一八一二年拿破崙打不下俄羅斯,俄羅斯守住了。一九四五年,日軍拿不下中國,中國守住了。二○一五年,中國足球隊贏不了香港足球隊,香港隊守住了。歷史無分大小,不一定非要「宜將剩勇追窮寇」,堅持不敗,那一仗都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