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房屋問題信自己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房屋問題信自己 - 李兆波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新的樓盤也劏房化,要上車的年輕朋友不是有父母的幫助,便要有高薪的工作,否則難以有一屋可居。
人是有尊嚴的,不少人連居住於合理環境的地方也沒有,那談何社會的競爭力?合理的環境,令很多人可以自力更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有回報,如居住的回報,再而努力去改善。現在的情況是,不用努力工作,可以去申請綜緩及公屋,而另一些人坐擁十個八個住宅,便可以從奴隸中收取租金。那些奴隸(指租客)大多是沒有能力置業的一群,他們交了租金以後便甚麼資產也沒有,退休後便有更多居住問題。
擁有多個住宅的一群,可以把資產傳承下去,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即使是能力平庸,仍然可以繼續做業主,形成了一個階級。這不全然是錯,但居住權始終是基本的權利,這權利被剝削,另一方世世代代卻得益,相當不公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這影響不單在住宅方面,也在創業方面。當業主的,甚麼也不用想便收租,那些有創意的,未到收支平衡已關門大吉。
很多人就是信政府,以為它可以解決房屋問題。信了以後,劏房數目增加,公屋輪候冊越來越長,樓價越來越高,令更多人更相信在香港只要有物業便萬事大吉,沒有物業又沒有技能的是死路一條,這定律比起愛因斯坦的能量轉換公式更為有效。當中是否另有原因大家去想想,現實的情況最為顯然而見的是樓價屢創新高,更多人居住在水深火熱中而政府卻是束手無策。

李兆波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
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