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麻省的Lahey Clinic聞名遐邇。創立人是外科醫生Frank Lahey(讀音l䇯'h笩,廣東話近似「利器」)。Dr Lahey最擅長甲狀腺手術,發明了很多外科手術用的儀器。這些儀器,都是按當時的慣例,用他自己的姓氏來命名。最有名的是一個直角型的鉗,Dr Lahey是特別設計來結紮甲狀腺的血管的。用這Lahey氏鉗結紮血管十分就手,至今廣為一眾外科醫生所樂用。
當年香港的手術室姑娘無緣到Lahey Clinic觀摩,也未聽過Dr Frank Lahey的大名,看見手術儀器包上的Lahey Clamp只好「有字讀字,無字讀邊」,把Lahey的名字誤讀成Lah䇯(廣東話近似「揦起」)。姑娘們一代傳一代,以訛傳訛。在手術枱上問她們要Lahey Clamp茫然不知,要說「揦起」才有所悟。
在facebook或WhatsApp上,只要有人提及自己將要面臨甚麼甚麼考驗或甚麼甚麼挑戰,友儕間「add oil」、「加油」、「add oil」的鼓勵祝福就會此起彼落。「add oil」兩個字都是英文字,但外國的友人,只有懂得漢語的極少數,才會看得明白。一般的紅鬚綠眼,只會有如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以下是真人真事。
秘書小姐在診所驗完身回到辦公室。洋老闆關心她,問:「身體檢查沒發現大問題吧?」她答:「Doctor say my sausage grow a bubble!」洋老闆抓破了腦袋也猜不到是甚麼一回事。原來她想說:「醫生話我條腸生咗個水泡。」
鍾尚志教授